德明中医
标题:
首页 > 养生疗疾 > 修身养性 > 月是故乡明
[打印本页]
作者:
医和医缓
时间:
2011-7-13 22:43
标题:
首页 > 养生疗疾 > 修身养性 > 月是故乡明
顺其自然 1 楼 发表于:1/11/2010 8:59:52 AM
胪雷,陈景润的故乡,山水依旧。一脚踏进去,便仿佛踏入历史的深处。无数的传奇、轶事遗落在这里了。故乡的人民,把陈景润视为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沿着小店如须的老街寻觅,经常可以遇到普通的百姓,拈出一串关于这位数学奇才的故事。
陈景润的生命,已经化为胪雷的一草一木,陈景润的精神,已经幻出了这片文化沉淀不凡土地上的不断演绎而出的新篇。尽管,这里已经很难找到陈景润的直系亲属,陈景润家的两间老屋也已是空无一物,然而,你只需到这里走一走,几乎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陈景润那质朴的身影,那谦和的微笑,和一个远方游子对故梓的深沉眷恋之情。
虽然,陈景润早年就离开故乡到外面求学,但他一直没有中断和故乡的血肉联系。一到假期,他爱回到这片纯朴的土地,家已迁往城中,老屋也租给他人开店了,他就住在村中小时候朋友的家里,同床共枕话桑麻,或者,到昔日熟悉的山坡、溪水中寻觅无尽的乐趣。
陈氏祠堂,村中最宏伟的建筑,左厢房已经辟为陈景润的纪念室,那里陈列着关于陈景润的资料、照片、书信,详尽而条理有致。甚至包括陈景润去世时的数百份唁电、唁函,都保存得十分完整。不过,最让人心仪的,是保存在胪雷人民心中鲜活的回忆。
这里文风很盛,许多农家子弟念书十分用功,然而,因为家境困难,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深造。村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出面成立了“陈绍宽教育基金会”。他们的目标是:力争筹集到300万元的基金,解决全村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的上学经费问题。他们自然想到陈景润,请他兼任这个基金会的名誉会长。陈景润是从不当“官”的,得到来自家乡的邀请信,高兴得像个孩子,欣然允诺。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他虽然盛名在外,但经济并不富裕,可还是立即从自己工资节省下来的钱中,取出1000元寄给故乡,作为他的一份心意。陈景润的行动鼓舞了许多人,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经过共同的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筹到60多万元。村里使用这笔钱,是十分细心严谨的。每年要公开评选享受奖学金的学生,只有品学兼优家庭确实困难的青少年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一般是:考上本科大学的600元,专科大学的500元,中学400元,小学300元。个别特殊贫困的,如陈惠彬,考上西安交通大学,经评议,特别奖励1000元。获奖的学生、家长皆张榜公布,贴在宗祠里,让大家监督,对学生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陈景润这个名誉会长,并非只是挂个名,只要有机会,他就过问基金会的工作,能为故乡做点事,他一直认为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村里偶有乡亲去北京,陈景润一接到电话,就会兴高采烈地对由昆说:“由,老家来人啦!”说完,就要亲自去接。他把乡亲视为自己最亲的亲人,并且按照故乡待客的风俗,一定要请乡亲在家吃餐饭。此时的陈景润,兴奋、激动,话也多了。胪雷是个风光奇秀之地,有胪峰晓雨、鱼屿晴烟等八大景,他的思绪仿佛飞到久违的故乡了,问长问短,对于村中的老人、小时候的朋友,都要问得仔仔细细。别看陈景润平时痴迷数学,生活过分节俭,但来了乡亲,他是极端慷慨大方的。常常是他亲自去买菜,并且自己下厨,按照家乡的习惯,烧出几道道地的“福州菜”来。疏于和别人来往的陈景润,请人到家里来吃饭,是件罕事,往往只有胪雷乡亲才能享受到如此“上宾待遇”。
远走千里万里,故乡是他的根,久居京城几十年,他一直保持着福建人的饮食、生活习惯,他爱吃“福建式”的稀饭:将米煮开不久,就将火熄了,焖着,稍过一段时间,再开锅。这样,既节省燃料,烧出来的稀饭又清爽。用一根红丝绳扎着线面,细长如丝,更是他神往的佳品。用线面泡羊肉,泡老鸭(一种胪雷出的土鸭),其味美不胜收。以前,福州人烧菜不用盐,而是用虾油,外地人只要一闻到其味,就避之不及,而对陈景润,却是极为难得的珍奇。家乡人了解他的习惯,有人上京,不辞旅途劳顿,给他捎上一些,他会高兴得几天都在叨念:“这虾油,味道好极了,好极了!”浓郁的乡情,已经化为陈景润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以至他后来到福建养病时,人们惊讶地发现,病恹恹的陈景润,一回到福建,人就不一样了。精神焕发,吃东西有滋有味。月是故乡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陈景润属于中国,他的生命之根,却是深深扎在榕城这片土地上的。
一生拼搏,历尽坎坷,陈景润和生育了自己的故乡,多少次相逢在梦中。一直到他得了重病之后,才有暇回到胪雷,重温那萦怀心中多少载的故园梦。1991年10月1日,正值国庆节,应邀回福建师大附中参加0周年校庆的陈景润,携夫人由昆回到了久别的胪雷。小轿车从福厦公路的15公里处,轻盈地往左边一拐,驰上了一条绿树摇曳浓荫如泼的柏油路,陈景润那颗思乡之心,顷刻,便荡漾在南国如诗如画的故园中了。当年,这是一条田埂路,陈景润是常常赤着脚从这里走过的,一晃近60年了,往事如烟,说不尽的感慨,化为了绵长回忆,时而朦胧,时而清晰,一幕幕浮上心头。
“瞧,这就是‘鸭母陈’放鸭的地方。”小溪还在,池塘却化成一片高高低低的乡间小别墅了。陈景润兴致勃勃地向由昆介绍故乡的风物,他不忘自己贫贱的出身,他的祖先只是一个善良、勤劳的放鸭人。
自发聚拢而来的乡亲,足有近千人之多,形成了夹道欢迎的阵势。“景润回来啦!”这一喜讯,像南国的风,把每个胪雷人的心灵鼓荡得如三月的春潮。
陈景润不用由昆搀扶,一步跳下车。他幸福地笑着,尽管头上已长出了丝丝白发,那张昔日孩子气的娃娃脸,过早地浮出了老人斑,但那人们熟悉的笑容,依然是那样的灿烂、温暖。
“景润,景润!”小时候的几个朋友,高声地叫着,从人群中向他奔来,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陈景润大大方方地向人们介绍由昆,人们笑了,用道地的福州话议论、品评这位胪雷的媳妇。
“他们说你长得很俊,也就是,很漂亮!”陈景润话音一落,便激起一片欢腾的笑声!
看望村中的老人,上祠堂祭祀祖先,陈景润和由昆按照福建人的乡俗,恭恭敬敬地点了三柱香,插在“鸭母陈”的祖宗牌前。远走的老祖宗,你有如此的儿孙,应当会高笑于九天之上吧!最后,陈景润还没有忘记,到村对面的山坡上,去祭扫祖坟,他默默地站着,让绵绵无尽的乡思,悄然消融在这片故梓的热土里。
乡情是山,熔铸了这位数学巨子的坚毅、伟岸、不屈不挠;乡情是海,造就了一代俊杰的渊博、深沉、无比壮阔。只有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绿树,才能本固而枝荣。
欢迎光临 德明中医 (http://jiu.dmzy.org/)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