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标题:
转帖,清心火 安心神 缓解手脚多汗症 — 劳宫穴
[打印本页]
作者:
爱晒太阳
时间:
2011-7-13 23:14
标题:
转帖,清心火 安心神 缓解手脚多汗症 — 劳宫穴
阳子
1 楼 发表于:6/5/2009 7:28:54 PM
清心火,安心神,缓解手脚多汗症——劳宫
劳宫穴,最初称“五里”,后又名“掌中”,最后因“手任劳作,穴在掌心”而定名为劳宫穴。劳宫穴有内外之分,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在手掌有两条比较大的掌纹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线向手掌方向延伸,经过“人”字相交点的下方区域,这个重合的地方即是劳宫穴。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劳宫还具有治疗手掌多汗症的作用,汗为心之液,而在手掌心主要有两个穴位,一个是少府穴,握拳时,小指指尖处,属于手少阴心经,五行也属于火,另一个就是劳宫穴,这两个穴位分属心经和心包经,而心包经的症状其实也是心经的症状,心脏一共有两条经脉可能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关。汗液为心火动心阴,在手掌蒸腾而出,人在紧张、焦虑时,手心出汗明显,在中医属于心神不安,心火妄动,因此劳宫和少府穴具有缓解出汗症,刺激时以拇指按压与劳宫穴,其余四指置于手背处,拇指用力按压揉动,约30秒~1分钟即可,少府穴操作方式相同。
心火妄动,心神不安,往往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即肾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有的病人表现为阴虚内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五心烦热,心烦不安,心情难以平静下来,手心脚心发热感,有人有向外冒火的感觉。晚上睡觉的时候,天冷的时候也喜欢放在被子的外面。手心加脚心再加心,称之为五心。五心烦热的时候除劳宫和少府外还得再加上脚心的涌泉穴。
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 其方法是: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亦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可使心火下降. 促进睡眠法:中医认为失眠多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 平均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各36次,可促进睡眠,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劳宫穴 Láo gōng(PC8)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疾病〗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后溪穴治三消、黄疸;配涌泉穴治五般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荥穴。
劳宫穴 荥穴,属火。
〖别名〗五里穴,鬼路穴,掌中穴。
〖穴义〗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名解〗
1)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2)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3)鬼路。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5)心包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6)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较干燥。
〖运行规律〗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燥湿。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少府穴 Shào fǔ(HT8)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解剖〗 在第四、五掌骨间,有第四蚓状肌,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布有第四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疾病〗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治心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溜为“荥”。
少府穴 荥穴,属火
〖别名〗兑骨穴。
〖穴义〗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名解〗
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该穴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功能作用〗发散心火。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此贴子已经被素灵于2009-6-6 18:05:03编辑过]
欢迎光临 德明中医 (http://jiu.dmzy.org/)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