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标题: 天台宗概略 [打印本页]

作者: 光生    时间: 2011-7-14 14:48
标题: 天台宗概略
菩提

               前言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天台宗,无疑的,它是中国佛教最先完备的一个宗派。自智者大师大成此宗以来,就以教观相承,行解并进,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完整的体系,而影响著中国人的学佛观念。一千五百年过去了,继承和发扬教观双美的天台宗,仍是中国佛学研究者的一大课题。“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教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将来,悟道藉於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愿有志于天台的弘扬者,能为“往圣继绝学”,复兴天台,使智者的圣光重辉!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思想等方面略为概述,旨在能起到一个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斧正!

  一.天台宗的起源

  天台宗始创于北齐慧文禅师,据《佛祖统记》卷六,天台宗《东土九祖记》说,慧文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卷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朗然悟入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因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若追溯天台教史,应推龙树为鼻祖,章安灌顶所记的《摩诃止观》卷首缘起中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所说。”智者大师的《观心颂》亦说:“归命龙树师。”由此可见,龙树思想是天台立宗的根本。

  被尊为中国佛教,大乘八宗共祖的龙树。出生于佛灭后七百年左右的北印度。他性格超凡,受当代高等教育,诸学博综。早年曾自恃才高,一度耽于欲乐,与三友潜入王宫,戏论宫女,后三友终因乱行而被杀,仅龙树一人幸免,由是自觉欲乐之患,悟欲为苦本而发心出家。志求于道,入于山中,於九十日间便能通达小乘三藏。但龙树并不以此为满意,更进追求,深入雪山于一塔中得老比丘授摩诃衍经,后更于龙宫得《华严经》,彻通佛教之玄妙。龙树之一生著述繁多,最为著名的是《中观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大智度论》百卷,《十住毗婆娑论》十七卷。此外还有:《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菩提资粮论》等。他由破邪显正,确立大乘佛教的根本基础,尤其中论,无所不破、无所不空、无所不真、无所不中。因此当慧文禅师,看到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达一心三观之妙旨,智者大师亦由此而建立他三谛圆融的妙说。

  慧文的思想,通过慧思传给智觊,始正式建立并集天台宗之大成。智觊于陈宣帝建德七年(575年)栖止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

  二.天台宗的传承

  慧文禅师俗姓高,他的生卒年代及出生地点都不明。&127;在天台史上被尊称为“二祖北齐尊者”。他远承龙树心印,开天台宗之先河,尤其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法门为他首创。他大弘禅法的时期,灌顶称之为“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滩”。《续高僧传》卷十七慧思传说:“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佛祖统记》卷六又说:“聚徒千百,专述大乘,独步河滩,时无竞化”。由此反映了他弘法最胜时期的情形;以及化对大乘佛学造诣的高深。南山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没有为慧文立传,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著,所以在佛教史中是个藉藉无名的人物。可他在天台宗发展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慧思禅师(515-577)是元魏时期,&127;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人(今河南上蔡县境内),俗姓李,十五岁出家,专诵《法华经》。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到嵩山从慧文学习,得受观心之法。《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对他从慧文学禅,始三七日,在静观中,所见一生善恶业相历历在目的境界,有如下的记载:“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己,颠倒想灭。心情清净,所苦消除”。之后,由于常坐不卧的修行,使他四肢软弱,不能步行,禅障再起。卷二十一说:“夏竟受岁,恨无所获,自伤昏沉,生为空过,深怀惭愧。”那么,该怎样对治禅障呢?慧文开示说:“放身倚壁”。背未至间,豁尔开悟法华三昧,且得到其师慧文的印证。公元568年,因北方战乱,慧思禅师转移至河南光州大苏山,后又前往南岳衡山,慨江南佛教注重义理的研习,而轻视禅法。为随机施教,他改变弘法方法,倡导定慧双修,昼则谈佛法理论,研究义理,夜里专修禅法,对白天所学的义理,进行抉择思维,教法因之大振。公元577年6月12日,六十三岁的慧思大师安祥而逝。因其晚年居南岳衡山,故世称南岳大师。

  慧思禅师的弟子很多,但得其心印者唯有智觊一人。智觊慧思学习法华三昧共八载,在智者到瓦宫寺的监别之际,慧思告诉他说:“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行其门,甚适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辑。今以付属汝,汝可乘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五卷第一册156页)。

  慧思禅师的著作(存在的有)记载不一。《大唐内典录》卷五说,有八部十卷,《续高僧传》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都有七部九卷。《佛祖统记》卷云载有九部十一卷。现存的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另有《大乘止观法门》和《玄誓愿文》二书,学术界有疑;还有《三智观门》一卷,《四十二字门》二卷,《释论玄门》一卷,《次第禅安》一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早佚不传。智者大师(539-597),名智觊,字德安,俗姓陈,世为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因晋时避乱,举族南迁寓居於荆州之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至梁朝时已世居该处两百多年,由客家变成土著。父亲名起祖,文武兼备,才华出众,久为梁湘东王萧绎知遇,引为宾客,入朝领军,乃萧衍称帝,封起祖为“益阳县开国侯”。母亲徐氏,品性贤惠,温良恭俭,笃信佛教。

  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智者大师出生于江陵,因出生时有种种灵瑞之兆,故小名王莲,又叫光道,后取字德安。幼年聪慧,喜到寺院拜佛听经。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十五岁,家国多难,战乱纷起,父母双亡,家庭破产,遂于江陵城北长沙寺佛像前发愿,立志出家作沙门。以弘扬佛法为己住。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十八岁,投其母舅湘州果愿寺沙门法诸大师出家。法诸定其法号智觊。陈高祖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二十岁从慧旷律师受比丘戒,学习戒律,兼学方等。又诣湖北衡州大贤山专诵《法华三经(即法华经)》、《无量义经》、《观普贤引法经》,历时两旬,即穷三经(义)奥义秘旨。

  陈文帝无喜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遥闻禅师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风德盖世,所以他昌着战火连绵,时有陨命之险的情形,前往 &127;元州(今湖北钟祥县境)大苏山(现在大别山一脉,名为莫山)顶拜慧思禅师为师。慧思禅师眼识英才,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续高僧传》)卷二.《智觊传》)因教修法华三昧,演说《法华》四安乐行。持诵《法华经》。由于精勤心切,一日育《法华经.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智光焕发。“若高辉之临幽谷。”智者将所悟之境告诉慧思时,深得慧思之赞许。慧思赞叹说:“非尔弗证,非我莫识。……纵令文字之饰千群万象,寻汝之辨不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三十岁,智者大师在慧思处学法七年,夜以继日,勤学苦练。《佛祖统记》说他:“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当他向慧思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续高僧传》卷二一《智觊传》。智觊谨遵师训拜别慧思,与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南朝陈国都城金陵(今南京市)弘法,住锡瓦宫寺。智者大师在金陵弘法八年,其间金陵之高僧大德,名师宿学贵人居士,对他的演讲辩论,无不心悦诚服。当他在瓦宫寺开讲《法华经》时,“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这说明智者大师在陈朝受到特殊的待遇。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三十八岁的智者大师,闻天台幽胜,宜于静修,遂决定至天台山潜心诵经修禅,完成自己的愿行。是年秋,尽管民宣帝有敕旨挽留,仆射徐陵三立诤求住,但智者大师仍然起程而去。于天台北峰立造伽蓝,陈宣帝命名为“修禅寺”。他在此一住十年,天台教学之基础也由此而建立了。

  陈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77年),陈宣帝闻智者大师在天台安贫修禅,即下诏:“割始丰县(即天台县)调(税赋),并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对陈朝的特殊供养,智者大师并不欢欣,保持其心境如常。

  陈后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智者大师年四十八岁,奉后主诏,两至金陵,在太和殿,后主尊智者大师以国师之礼,智者大师为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皇后及皇太子,也於宫中设千僧斋会,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为其皈依弟子。此时,智者大师对佛教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他经《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以《维摩经仁王经》等为坤上,引佛性论,宝性论答以助成,组成他的学术系统。

  陈后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他在金陵光空寺开讲《法华经》,时章安灌顶预听,笔录成,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华玄句》。

  祯明三年(即隋高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隋攻灭陈,陈亡,智者大师具有戒心,率众离金陵赴荆湘弘教。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杨广代为扬州总督时,遣使恭请智者大师往扬州,大师再三推辞而不允。后与之立约始到扬州。杨广在总督府金城殿,设千僧会,恭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智者说:“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晋王说:“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从此,“智者大师”的名号,即广为人知。


  

  

  开皇十二年(公元595年)正月十二日,杨广自金陵还镇扬州,遣使自奉迎智者到扬州,宣讲《维摩经》,同时,撰写《净名经疏》。次年春天,智者大师重返天台山。开皇十七年,杨广又遣使到天台山迎请智者大师,行至石城(今浙江新昌),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岁,僧腊四十。临瘁时有遗书给晋王。次年,灌顶奉智觊遗书,自天台至扬州,谒晋王杨广。晋王为纪念智者大师而创寺初名叫天台寺,至大业元(公元605年),杨广即帝位后,改名为国清寺。

  智者大师一生为两朝奉为国师,备受帝五官民乃至僧侣界之尊崇,其人格之伟大,学行之精深皆为世人所共仰。亦为我等效法之楷模也。

  智者大师的著作有“三大部”、“五小部”之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二十卷、《法华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此三部皆为智者大师口述,其弟子章安灌顶记录成书的。此三部博大精深之著作,是创立天台宗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小部即《观音玄义》二卷、《观义疏二卷》二卷、《金刚明玄义》二卷、《金光明文句》六卷、《观经疏》一卷。此外,还有《四教仪》十二卷、《四念处》四卷、《法界次第初门》三卷、《任王经疏》五卷、《菩萨戒经》一卷、《阿弥陀经义纪》一卷、《净七十疑论》一卷等。智者大师的一生除了讲经著述之外,造寺二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造方舟檀、金、铜、素画像八十万躯,传弟子三十二人。三十二人中以章安灌顶为上首。

  章安灌顶(公元561-632),俗姓吴,字法玄,祖藉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章安镇)。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生於临海章安,七岁从摄静寺慧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七岁时,因其师慧极圆寂,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事智者大师于台岭。禀受观法,潜心精研,遂为侍者。他有卓越的记忆和华丽的文采。智者大师平生的著述多由他集录而成书。也因为他,才有三大部、五小部和其它著述可看。所以他在天台宗的发展上有卓越的贡献,被天台宗尊为第五祖,又称章安大师。《佛祖统记》的著者志磐大师赞说:(大正藏四九.187页)“以一编记之才,秉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阿难尊者)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泡闻於今日矣!”

  章安尊者功绩,可综而三事:

  一.将天台大师的思想集大成(三大部);

  二.编辑天台的史料(《国清百录》四卷、《天台大师别传》一卷)

  三.著大涅槃纭玄疏。

  他所著作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天台八教大意》、《观心论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等。其中尤以三十卷《涅槃经疏》的问世,将涅槃宗的徒众,几乎都导引皈依於台宗门下,俾得天台宗迅猛发展。因此章安尊者,是天台宗史上有著不可抹灭的功绩。

  唐贞观元年(公元632年)八月七日,寂灭于国清寺,寿七十二。自章安尊者入灭后,天台宗因南北战乱的影响,故处于不振这时代。他的弟子智威(待查),深得天台止观的深旨,证悟了法华三昧,但於天台思想,未见有所发挥。人皆称之为“法华智威”,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圆寂。

  智威的弟子慧威,东阳县人,十五岁左右出家,&127;开悟后与世人断绝往来入灭年代不详。他的上道有左溪玄朗和永嘉玄觉。由此二人,天台一宗始放曙光。玄朗的门徒,以六祖荆溪湛然为上首,中兴了员处吴越一隅的天台宗,得天台教义光大于中土。(这是天台宗史的伟大)因此后人称他为中之祖。

  湛然大师(公元711-782年)俗姓威,唐壑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生于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南)一儒者家里,(时人尊其道所以一名叫做荆溪。)因家本习儒,故幼学夙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七岁,访道于浙东,随金华方岩学习天台教观。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二十岁,入国清寺,从学於左溪朗,后来二十多年,专研台学。天宝七年(待查 &127;)三十八岁始正式出家受戒,先从会稽昙一律师研究律部,后于吴那开元寺开演天台止观法门,广扬台宗,注释三大部,发扬台过的深旨。四十四岁左溪逝世,荆溪大师,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独往东南,大弘天台法门,为天台三大部作注释,凡数十万言,使天台圆顿之教发扬光大。天宝大历之间,帝城常常敕书请讲,可他教托病而固辞,专心从事教育和著作。晚年归居天台佛陇,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五日,示病佛陇,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实一贯,吾归骨兹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佛祖统记》卷七)享年七十有二。

  湛然大师的一生内振台宗教学,外抗南北诸宗。他的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箴》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止观辅行 弘诀》二十卷、《止观大意》一卷、《十不二门》一卷、&127;《金刚锦》一卷、《止观义侧》一卷、《始终心要》一卷、《略维摩疏》十卷、《净名广记疏》六卷、《重台宗涅槃疏》十五卷、《法华三昧神助仪》一卷、《观心补助仪》一卷等。

  湛然大师传道邃、行满。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台山从二人学天台教仪,并从道邃受菩萨戒,次年(公元805年),带着经论疏记二百余部回国,于比睿山开创日本天台宗。道邃之后有广修、物外、元 、义寂、清涞、义宗师弟相承。但是唐末至五代(公元959年)两年余年,兵乱连年,国无宁日再加上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八月,天下的寺院四千六百余所,尽被武帝毁灭,此宗教典我遭淹灭。只江南一代,得吴越王钱氏的外护,天台尚留一脉,但亦足“命若游丝”之状。至钱氏第五代的忠懿至钱 ,遣使到高丽(今朝鲜)访求天台教典。高丽沙门谛观送来了若干论疏和著述,获得内外兼备的天台宗,因而使天台宗教典由淹灭而复兴。义寂的弟子有高丽义通、义通传智礼,智礼大师为天台之中兴之祖,他继承智者、湛然大师的法华超人思想,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了独自的学术,使天台之思想体系更加完美。




欢迎光临 德明中医 (http://jiu.dmzy.org/)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