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标题: 注解伤寒论讲课安排 (素灵) [打印本页]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2:57
标题: 注解伤寒论讲课安排 (素灵)
3月8日讲课安排


紫蔓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赵本无“汤”字,)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赵本“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阳子: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赵本无“则”字)为风,大则(赵本无“则”字)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赵本作“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赵本作“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龙行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流金河: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起点: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天行健,毛扁,好人好报,光生,素灵依次为备讲人。

请大家好好准备。

(素灵)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2:59
3月15日讲课安排

阳子: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龙行知: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流金河: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起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

可服。(赵本有“之”字)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天行健: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每个人都要用跃上麦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2009/3/8素灵)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0
3月22日讲课安排:

天行健: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好人好报: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

青龙汤主之。

光生: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毛扁:太阳(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本书卷二)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流金河: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龙行知: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赵本无“者”字)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每个人把需要讲解的条文写成文字,在后面跟贴。

(2009/3/15素灵)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0
伤寒表不解---受寒表不解,恶寒发热无汗
心下有水气----之所以不解,因为心下有水气,心下位置会有不适

干呕发热而咳---人体欲解外而发热,气欲外努,却有水气阻滞,为排水气,产生干呕,水气上泛于肺,而咳

或渴---水液不能气化,津液不能上承,故渴。

或利---水气上出不能,也可能从下而走,故利。

或噎---水气不化,脾不升清,故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气结于小腹,而腹满,小便不利

或喘者---正气足而咳,不足而喘

肌表有邪,要想外解,必须内气充足,蒸腾津液,并引领津液,破表而出,如果内里湿冷,蒸腾无力,必水气结聚,无力解表,故此时当温里而解表。

小青龍湯方

麻黄(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黄,加蕘花,如一雞子,熬④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黄,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細辛  乾薑  甘草升炉中之火,蒸腾水汽,桂枝引麻黄达于肌表,芍药监桂枝于后,因有内里不足,防发汗太过,加五味子之收敛之气,半夏辛散温燥,用之发散水气。

(2009/3/17黄土地)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2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外感寒邪侵袭人体,正气与邪气交战于肌表,在外邪没被驱赶出去的时候不可以用泻下的方法,不然的话会造成正气的耗损邪气乘虚而入而且会引发四肢发凉冰冷的厥逆的症状。所以说要驱除外感寒邪,适宜服用桂枝汤)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又名阳旦汤:桂枝三两 ( 去皮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组成,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煎服法是这样论述的:“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服至二三剂。方中桂枝通阳解表,白芍行阴,生姜增加发散外寒的力量,甘草大枣调和补充粮草保障后勤供应,啜粥以壮药势威力发挥,一蹴而就汗出邪解。
(2009/3/17)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2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气机开的功能受阻,应该开达宣畅于表,病位在表(故应用桂枝汤解表),此时误用下法,下法伤里气,肺合皮毛(表),导致肺金正常的敛降功能受阻,但此时病人的正气尚有抗邪能力,战场在肺系就出现喘的临床症状,这时再用厚朴杏仁帮助正气顺势鼓劲畅达一下肺气,那个地方兵力弱外力补充一下,治病都是再锦上添花,人没有了自愈调节能力,用药干预是徒劳。故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辨证当用桂枝汤, 但病人有宿疾(喘)而此时喘病没有明显发作,人是一整体,考虑的更周全,再加上厚朴、杏子效果更好,单用桂枝汤也行。


(2009/3/22流金河)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2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脉应该是浮紧的,此时脉呈浮缓相,即知兼有中风;伤寒身当疼痛,此未见身疼,亦可见伤寒中风兼得,身重,说明风寒潜入,不得发散,化成湿气,存留体内,如若没有见轻,是为阳气虚微,气化无力,寒邪已经深入,此处乍有轻时,说明里气并未到达无力气化的虚微的程度,只要正气稍有活跃,身体即感轻松;更无少阴病的身重不解和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心肾具虚的症相)脉也没有少阴的微,细,等等的其他症相掺杂,可以判断是伤寒兼有中风,仲景治伤寒,一:桂枝,二:麻黄,三:青龙。桂枝治风,麻黄治寒,青龙兼治风寒。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 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 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009/3/22天行健)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3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寒气束表,此时表未解同上句.故发热.

心下有水气,水郁积在内,不能汽化,中上焦阳气虚。

咳而微喘,气逆作咳,正气虚作喘。

发热,表未解。

不渴,不知为何。

服汤已渴者,喝完(小青龙汤)就渴了。小青龙汤以辛温之阳药为主,阳药入中上焦而水气欲散,行药蒸发水气,所以觉得渴了。

此寒去欲解也。觉得口渴就是寒气要解除了。要服用小青龙汤。


(2009/3/22天青)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3
3月29日讲课安排:

1,毛扁:太阳(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本书卷二)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2,流金河: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3,龙行知: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赵本无“者”字)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4,素灵: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阳子: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6,起点: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7,紫蔓菁: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8,天行健: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赵本无“之”字)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9,好人好报: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10,光生: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赵本作“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每个人把需要讲解的条文写成文字,在后面跟贴。

(2009/3/29素灵)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4
8,天行健: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赵本无“之”字)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根据脉相的浮紧,身疼痛,首先判断是太阳伤寒,宜以汗解,但此时切脉发现尺部迟,也许兼有涩相,当知气血不足,尤为血不足,以此也可发现,病人面色淡白,精神欠佳。虽断伤寒,但必须先补虚建中,兼固护津液,稍稍发表。治法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96894.htm,十四味建中汤。


(2009/4/5天行健)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4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表现为寒邪束表,可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自衄者愈。=====如果没有治疗身体会在最薄弱的地方以衄血的方式来减压,使人体气机得到自然恢复,不药而愈。


(2009/4/5阳子)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5
起点: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我的麦克修不好了,我打字吧!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用汗法治疗,汗出但未能驱邪彻底,而导致邪气留连, 而因汗导致津液失,微汗出,不恶寒。(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为脾虚津耗、肠液枯燥所致大便艰涩的病证,亦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有约束之意;脾约者,指脾津耗损,影响大便的排出。成无己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用下法恐为伤津,可致气虚而逆,故应以微微发汗尔解,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这段正如老师讲的气团弩张但被寒邪束缚不能畅通,攻串不定,可见躁 烦 短气 但坐一系列症状,最后点睛;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其治法解表,熏蒸疗法

  

这段阐述了二阳并病的临床表现,治则治法。

有些思路不甚清晰请老师点评,
(2009/4/5)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5
1,毛扁: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2,毛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3,天行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赵本注“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4,流金河:伤寒发汗,(赵本有“已”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5,好人好报: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赵本有“血亡”二字)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6,红袖: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7,素灵: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8,龙行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9,光生: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0,阳子: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2009/4/28)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6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下后发其表导致表里俱虚津液亏损,白昼同气相感阳气浮动故烦躁不能安眠。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表里俱无实邪,唯脉沉微阳气虚损阴寒作崇辛散温通干姜附子汤主之。

(2009/5/5)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7
1,毛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2,龙行知: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五枚,擘。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烂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3,天行健: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斤,赵本医统本并作“升”, 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医统本有“甘”字,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好人好报: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素灵: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以上(赵本作“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赵本有“三”字)服,疑非仲景

意。(赵本作“方”)

6,阳子: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赵本作“四”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 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赵本作“二”)服。

7,光生: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8,起点: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赵本作“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

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赵本无“与”字)五苓散主之。(赵本注∶“即猪苓散是”)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赵本无“半”字,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 平) 桂(赵本有“枝”字,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上五味为末,(赵本作“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赵本有“如 法将息”四字)

9,毛扁: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10,毛扁: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 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1,如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2,好人好报: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13,天行健: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14,天行健: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15,龙行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味苦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

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赵本有“栀子甘草豉汤方”详见本书卷十)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 主之。(赵本有“栀子生姜豉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16,光生: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17,红袖: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味苦寒) 浓朴(四两,姜炙。赵本作炙,去皮,苦温) 枳实(四枚, 水浸,去穣,炒。,赵本作“炙令黄”,味苦寒)  

以上(赵本作“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8,素灵: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9,如岳: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0,阳子: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赵本注∶“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赵本有“真武汤方”详见本书卷六)

  

(2009/5/13素灵)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7
12,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病患手叉自冒心--病人双手护心,必感觉心虚、心悸,本能自保,上文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两者都为发汗过度而心气虚。

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病人听不到声音,说明患者肾气不能上达,此虚证较上文虚证更进一步。从此条文可看出,病患原本就底气不足,加以发汗过度,致使气团更虚,心气弱而冒心,肾气弱而耳聋。可见心和肾的关系密切,心为灯火,肾为灯油,心火过旺(耗散、发汗),必消耗肾气,看蜡烛烧得过旺时,火焰跳动,这不就是心悸吗?为何会跳动呢?主要是消耗太快,灯油供给不畅,而火焰较少时,自然平和稳定,所以,治疗心悸,当减外耗,补肾气。


(2009/6/7黄土地)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8
1、毛扁: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2、毛扁: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3、阳子: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疼如伤寒,不可发汗,发汗则表气愈虚,热势愈甚,生风,故变 也。

4、阳子: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shun,不得眠。



5、红袖: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6、好人好报: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阙。(赵本注∶“方本阙”)



7、好人好报: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赵本注∶“一作逆”)

8、天行健: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天行健: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0、如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赵本有“四逆汤方”详见本书卷二)

11、素灵:太阳病,先下之(赵本无“之”字)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赵本无“得”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12、龙行知: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赵本注∶“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赵本注∶“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赵本无“主之”二 字,又赵本注∶“一云,用大柴胡汤”)



13、光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毛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赵本作“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赵本无“与”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赵本有“

炙”字。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赵本医统本并作 “二”,枚,擘。味甘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赵本无此四字)

若胸中烦而不呕,(赵本有“者”字)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赵本无“者”字)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赵本有“枝”字)三两,温覆取(赵本无“取”字)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2009/6/26素灵)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1-7-13 13:08
1、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赵本作“

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赵本注∶“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

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

人之气血随时盛衰,当月郭空之时,则为血弱气尽,腠理开疏之时也。邪气乘虚,伤人则深。《针经》曰∶

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医统本有“

烟”字)垢落,当是时遇贼风,则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

寒热。默默不欲饮食,此为自外之内。经络与脏腑相连,气随经必传于里,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

上焦为邪高,邪渐传里为痛下,里气与邪气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呕也。与小柴胡汤,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2、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赵本无“也”字)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渴,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

3、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

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赵本作“饮水而呕者”)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未为实,反二三下之,虚其胃气,损其

津液,邪蕴于里,故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胃虚为热蒸之,熏发于外,面目及身悉黄也。颈项强者,表仍未解

也。小便难者,内亡津液。虽本柴胡汤证,然以里虚,下焦气涩而小便难,若与柴胡汤,又走津液,

后必下重也。不因饮水而呕者,柴胡汤证。若本因饮而呕者,水停心下也。《金匮要略》曰∶先渴却呕者,

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饮水者,水停而呕;食谷者,物聚而哕,皆非小柴胡汤所

宜,二者皆柴胡汤之戒,不可不识也。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则手足通热,邪在里则手足厥寒;

今手足温者,知邪在表里之间也。与小柴胡汤以解表里之邪。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赵本无“者”字)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者,非里寒也,必

由邪气自表之里,里气不利所致,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里之邪。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赵本作“二”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

温) 芍药(六两。味酸微寒)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胶饴(一升。味甘温)

建中者,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辛润散也,荣

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赵本无“胶”字)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

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

7、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赵本有“复”字)发热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

胡汤以和解之。得汤,邪气还表者,外作蒸蒸而热,先经下,里虚,邪气欲出,内则振振然也。正气胜、阳气生,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也。

8、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邪气在表,未当传里之时,心中悸而烦,是非邪气搏所致。心悸者,气虚也;烦者,血虚也。以气血内虚,与小建中汤先建其里。

9、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赵本无“汤”字)呕不止,心下急,(赵本注∶“一云∶呕止小安”)郁郁 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日数过多,累经攻下,而柴胡证不罢者,亦须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表。经曰∶凡柴胡汤疾,(医统本作“病

”)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者,(医统本作“汤”)是也。呕止者,表里和也;若呕不止,郁郁微烦者,里热已甚,结于胃中也,与大柴胡汤下其里热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医统本有“味”字,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赵本无“大黄”一药)

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而扶阴。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辛甘和也,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赵本作“加”)大黄 二两。若不加大黄,(赵本无“大黄”二字)恐不为大柴胡汤也。(赵本无“也”字)

10、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赵本作“以”)不得 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赵本有“此”字)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赵本有“服”字)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赵本有“柴胡加芒硝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邪气犹在表里之间,此为柴胡汤证;

若以柴胡汤下之,则更无潮热自利。医反以丸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气(医统本作“热”)乘虚入腑,日晡所发潮热,热已 而利也。潮热虽为热实,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

11、伤寒十三日不解,(赵本无“不解”二字)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谵语者,阳明胃热也,当以诸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大便硬,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也。下利,脉微而厥者,虚寒也,今脉调 和,则非虚寒,由肠虚胃热,协热而利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胃热。

12、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赵本有“其”字)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赵本注∶“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不宁尔。经曰∶ 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气汤,下热散血。《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此之谓也。

桃核承气汤方∶

桃人(人赵本作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大黄(四两) 芒 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结,缓以桃人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医统本作“桂枝之辛, 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3、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里虚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热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阳气内行于里,不营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斯悉愈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赵本有半字,洗) 大枣(六枚,赵本有“擘”字)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赵本有“切”字) 人参(一两半,赵本有黄芩一两)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赵本医统本并作“熬”字)

上十一(赵本作“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赵本作“两”)沸,去滓,温服一升。(赵本句下有“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十字)

14、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2009/6/26素灵)




欢迎光临 德明中医 (http://jiu.dmzy.org/)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