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标题: 12.2大千老师讲伤寒的思考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弘毅生    时间: 2011-12-3 16:18
标题: 12.2大千老师讲伤寒的思考题
本帖最后由 弘毅生 于 2011-12-3 16:20 编辑

12.2大千老师讲伤寒的思考题,请听课的同志们积极思考,并在下面跟帖。
红袖 (21:38:29):
我怎么觉得大陷胸汤有点像泻药呀?邪气结在上面,却下下面,什么道理?

那用吐法不是更好吗?
相关原文: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 芒硝 甘遂
作者: 天行健    时间: 2011-12-3 20:40
正气围攻邪气在胸,在中上,在里,下焦亏乏气血,水液和糟粕结实于腑,需通下,以保上下流通,一气周旋。选用大陷胸汤的首选条件必须是脉相沉紧,判定有内战。如现浮脉,正气被迫于外,不可选用大陷胸汤。
作者: 樵翁    时间: 2011-12-3 22:56
大结胸证的形成过程是由外入内,由上向下,所以它还保持这么一个势头,如果用吐法,就是逆着这个机势,不是顺势而为
作者: zikkyzhao    时间: 2011-12-4 11:50
抛开教科书上的气血痰水结于胸中的说法。大陷胸汤的主要病机是气结于胸中,脉沉紧,是因为邪气入里,正邪交争剧烈。同时伴有“结胸热实”“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用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本方大黄的煎法是先煮大黄。在药物用法方面,说大黄不宜久煎,否则泻下能力减弱。所以本方中的大黄应该不是泻药。况且132条说“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大黄应该不是用下发的功效。“结胸热实”有热证,故用大黄一方面可以泄热。同时配合和芒硝甘遂同用散结。“心下痛,按之石硬者”说明气结的严重程度,是一团致密的气堵在胸中,这种情况,用吐法不但不能祛邪外出,还会使得邪气上犯气机上逆,泻下的话,会引邪深入,气结于里,故只有软坚散结,一点点把它散开。
作者: 志行    时间: 2011-12-4 11:56
这是个急症,气已经结实了不能吐了,吐也吐不出来了,只能让邪气陷下去了,从下走!用陷胸汤这样会把正气邪气都打散(散音调三声)了,正气弱了从下边就把结气带出去了
作者: 樵翁    时间: 2011-12-4 16:30
志行说的对,这时吐已经吐不出来了,吐法需要正气有一定祛邪能力,如果正气有那么强,当初也不至于让邪气攻进来形成结胸,所以这时用吐法只是一厢情愿了。
作者: 黄土地    时间: 2011-12-4 18:55
结胸,如果脉浮说明气机在外,忌用下法,只有脉沉紧,才说明气机扭结在里,要用猛药打散这个结。
作者: 小土子    时间: 2011-12-4 19:07
老师讲课时提到天地人,气从地升起到天上散开,而人这个位置在不上不下的地方,也就是胸膈这个位置。
结胸强调了心下,也就是膈下这个位置吧,气在这里结成了大疙瘩,把他弄散了,就各就各位了。
因为没有吐的态势,没有气顶着的感觉,怎么去吐呢。
他这里是急症,正气强,故能结实,所以就能发动大的战争。
作者: 志行    时间: 2011-12-4 19:26
两人打架扭到一块分不开了,来一人把两人一下打蒙了,然后拖走!
作者: 弘毅生    时间: 2011-12-4 22:44
同意天兄,土地兄二位的看法。




欢迎光临 德明中医 (http://jiu.dmzy.org/)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