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标题:
茶道学习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七朵水仙花
时间:
2012-11-26 15:54
标题:
茶道学习笔记
从网上学习的,后面记录的简单,不对之处请多修正。
2012.11.9
一、茶道:
是饮茶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味;即通过饮茶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至于饮茶的技巧、规范、品茶的方法叫茶技;表现饮茶技巧,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再现历史上的饮茶情景,是茶艺。
茶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与杨雄都在作品中提到过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客人来了,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据
<
茶经
>
记载,寺院里的僧人在两晋的时候,就开始用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如云济和尚就经常以茶待客。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坐禅修行。佛教徒过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教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使他成了僧侣们的最理想饮料。
古人认为
茶有三德:一是驱睡意,做茶可以通宵不眠;二是满腹时可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各种欲望。
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国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尤为密切。
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为禅门茶道的特色。
唐代赵州大师三称“吃茶去”,使得吃茶去成为禅林的经典公案。
二、茶道精神
-----
和敬清寂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通过饮茶活动,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茶人以流传千古的“和、敬、清、寂”四字来予以概括,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和平,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种传统的儒、释、道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三、茶之道
人与茶的互动之道;茶如何影响人,与人互动;
见茶觉性
看
晶莹剔透
天机
大道
天道
没有隐私
刚正
木讷
老实本分
不要机心太重
人机浅者,天机深
近乎仁者。
启示:要身心通透,像茶一样。
倒水
亲水
无任何隐藏
觉悟修行之理
嚐
体会
等过程领悟人生感悟生命之道
借茶悟道
觉性
人对茶的影响:
茶就是药(中药)作用:通中脉
药效:祛病健身
通过茶来传法
用茶来觉心,把心注入到茶中。
四、茶道
四辩
1
辩水
雨水
井水
自来水
河水等
能力
2
辩茶叶
喝下去知道茶叶的相关知识,辩茶叶时间,几年了,采茶的那一年情况茶叶是生长在山上或平原南方还是北方,生长的过程中是多雨还是多雾,日照怎么样等等,采茶的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等等。
3
辩人
谁倒茶辩水
脾气
性格
健康状况
两个步骤:辩茶气
体会水的凝聚程度,荷叶露珠
洪水泛滥
凝散判断当时的心态。
时间
3-5
秒钟左右,足矣
咽下去体会“茶力”咽下去的力道,是到喉呀胸呀脐呀丹田等
是像高山坠物状,小溪流淌状,线状,蚯蚓刨地状,瀑布状。
代表生命状况,品德个性
恒常不变的生命状况
香:品德高尚
心性纯洁
水中的香味比茶香更加沁人心脾
4.
辩心
辩境界
t
体会茶神(气力神)水力道下去后往全身散,透五脏六腑、四肢、透皮肤(力道、神韵)
辩人的智慧品味
1.
工具要清洁、轻巧、灵巧灵活
顺手
2.
茶主
真心诚意
淡定
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注
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要把福注入进去(健康快乐等等)
均匀
每个杯子里盛水一样
净
每杯水一次性倒净。让水溢出来。不可停滞。尽水尽心。
备用杯子
尽心以知性
尽兴以知天
品茶中的心
茶中的大的乾坤。
茶文化
酒文化
水文化代表者三种不同的文化
酒文化是一种同的文化
水文化是一种润的文化
茶文化是一种清的文化,他帮助中国人从浊世当中走出来。
身正心正茶气正
茶七
酒满
饭八
欢迎光临 德明中医 (http://jiu.dmzy.org/)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