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解伤寒论讲课安排 (素灵)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12:57: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3月8日讲课安排


紫蔓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赵本无“汤”字,)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赵本“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阳子: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赵本无“则”字)为风,大则(赵本无“则”字)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赵本作“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赵本作“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龙行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流金河: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起点: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天行健,毛扁,好人好报,光生,素灵依次为备讲人。

请大家好好准备。

(素灵)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1-7-13 12:59:01 |只看该作者
3月15日讲课安排

阳子: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龙行知: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流金河: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起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

可服。(赵本有“之”字)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天行健: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每个人都要用跃上麦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2009/3/8素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1-7-13 13:00:11 |只看该作者
3月22日讲课安排:

天行健: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好人好报: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

青龙汤主之。

光生: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毛扁:太阳(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本书卷二)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流金河: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龙行知: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赵本无“者”字)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每个人把需要讲解的条文写成文字,在后面跟贴。

(2009/3/15素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11-7-13 13:00:56 |只看该作者
伤寒表不解---受寒表不解,恶寒发热无汗
心下有水气----之所以不解,因为心下有水气,心下位置会有不适

干呕发热而咳---人体欲解外而发热,气欲外努,却有水气阻滞,为排水气,产生干呕,水气上泛于肺,而咳

或渴---水液不能气化,津液不能上承,故渴。

或利---水气上出不能,也可能从下而走,故利。

或噎---水气不化,脾不升清,故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气结于小腹,而腹满,小便不利

或喘者---正气足而咳,不足而喘

肌表有邪,要想外解,必须内气充足,蒸腾津液,并引领津液,破表而出,如果内里湿冷,蒸腾无力,必水气结聚,无力解表,故此时当温里而解表。

小青龍湯方

麻黄(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黄,加蕘花,如一雞子,熬④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黄,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細辛  乾薑  甘草升炉中之火,蒸腾水汽,桂枝引麻黄达于肌表,芍药监桂枝于后,因有内里不足,防发汗太过,加五味子之收敛之气,半夏辛散温燥,用之发散水气。

(2009/3/17黄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1-7-13 13:02:05 |只看该作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外感寒邪侵袭人体,正气与邪气交战于肌表,在外邪没被驱赶出去的时候不可以用泻下的方法,不然的话会造成正气的耗损邪气乘虚而入而且会引发四肢发凉冰冷的厥逆的症状。所以说要驱除外感寒邪,适宜服用桂枝汤)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又名阳旦汤:桂枝三两 ( 去皮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组成,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煎服法是这样论述的:“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服至二三剂。方中桂枝通阳解表,白芍行阴,生姜增加发散外寒的力量,甘草大枣调和补充粮草保障后勤供应,啜粥以壮药势威力发挥,一蹴而就汗出邪解。
(2009/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1-7-13 13:02:29 |只看该作者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气机开的功能受阻,应该开达宣畅于表,病位在表(故应用桂枝汤解表),此时误用下法,下法伤里气,肺合皮毛(表),导致肺金正常的敛降功能受阻,但此时病人的正气尚有抗邪能力,战场在肺系就出现喘的临床症状,这时再用厚朴杏仁帮助正气顺势鼓劲畅达一下肺气,那个地方兵力弱外力补充一下,治病都是再锦上添花,人没有了自愈调节能力,用药干预是徒劳。故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辨证当用桂枝汤, 但病人有宿疾(喘)而此时喘病没有明显发作,人是一整体,考虑的更周全,再加上厚朴、杏子效果更好,单用桂枝汤也行。


(2009/3/22流金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1-7-13 13:02:56 |只看该作者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脉应该是浮紧的,此时脉呈浮缓相,即知兼有中风;伤寒身当疼痛,此未见身疼,亦可见伤寒中风兼得,身重,说明风寒潜入,不得发散,化成湿气,存留体内,如若没有见轻,是为阳气虚微,气化无力,寒邪已经深入,此处乍有轻时,说明里气并未到达无力气化的虚微的程度,只要正气稍有活跃,身体即感轻松;更无少阴病的身重不解和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心肾具虚的症相)脉也没有少阴的微,细,等等的其他症相掺杂,可以判断是伤寒兼有中风,仲景治伤寒,一:桂枝,二:麻黄,三:青龙。桂枝治风,麻黄治寒,青龙兼治风寒。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 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 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009/3/22天行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1-7-13 13:03:25 |只看该作者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寒气束表,此时表未解同上句.故发热.

心下有水气,水郁积在内,不能汽化,中上焦阳气虚。

咳而微喘,气逆作咳,正气虚作喘。

发热,表未解。

不渴,不知为何。

服汤已渴者,喝完(小青龙汤)就渴了。小青龙汤以辛温之阳药为主,阳药入中上焦而水气欲散,行药蒸发水气,所以觉得渴了。

此寒去欲解也。觉得口渴就是寒气要解除了。要服用小青龙汤。


(2009/3/22天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1-7-13 13:03:45 |只看该作者
3月29日讲课安排:

1,毛扁:太阳(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本书卷二)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2,流金河: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3,龙行知: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赵本无“者”字)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4,素灵: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阳子: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6,起点: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7,紫蔓菁: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8,天行健: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赵本无“之”字)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9,好人好报: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10,光生: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赵本作“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每个人把需要讲解的条文写成文字,在后面跟贴。

(2009/3/29素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1-7-13 13:04:11 |只看该作者
8,天行健: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赵本无“之”字)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根据脉相的浮紧,身疼痛,首先判断是太阳伤寒,宜以汗解,但此时切脉发现尺部迟,也许兼有涩相,当知气血不足,尤为血不足,以此也可发现,病人面色淡白,精神欠佳。虽断伤寒,但必须先补虚建中,兼固护津液,稍稍发表。治法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96894.htm,十四味建中汤。


(2009/4/5天行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1#
发表于 2011-7-13 13:04:32 |只看该作者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表现为寒邪束表,可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自衄者愈。=====如果没有治疗身体会在最薄弱的地方以衄血的方式来减压,使人体气机得到自然恢复,不药而愈。


(2009/4/5阳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2#
发表于 2011-7-13 13:05:05 |只看该作者
起点: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我的麦克修不好了,我打字吧!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用汗法治疗,汗出但未能驱邪彻底,而导致邪气留连, 而因汗导致津液失,微汗出,不恶寒。(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为脾虚津耗、肠液枯燥所致大便艰涩的病证,亦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有约束之意;脾约者,指脾津耗损,影响大便的排出。成无己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用下法恐为伤津,可致气虚而逆,故应以微微发汗尔解,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这段正如老师讲的气团弩张但被寒邪束缚不能畅通,攻串不定,可见躁 烦 短气 但坐一系列症状,最后点睛;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其治法解表,熏蒸疗法

  

这段阐述了二阳并病的临床表现,治则治法。

有些思路不甚清晰请老师点评,
(2009/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3#
发表于 2011-7-13 13:05:42 |只看该作者
1,毛扁: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2,毛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3,天行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赵本注“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4,流金河:伤寒发汗,(赵本有“已”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5,好人好报: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赵本有“血亡”二字)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6,红袖: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7,素灵: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8,龙行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9,光生: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0,阳子: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2009/4/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4#
发表于 2011-7-13 13:06:13 |只看该作者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下后发其表导致表里俱虚津液亏损,白昼同气相感阳气浮动故烦躁不能安眠。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表里俱无实邪,唯脉沉微阳气虚损阴寒作崇辛散温通干姜附子汤主之。

(2009/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5#
发表于 2011-7-13 13:07:04 |只看该作者
1,毛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2,龙行知: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五枚,擘。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烂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3,天行健: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斤,赵本医统本并作“升”, 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医统本有“甘”字,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好人好报: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素灵: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以上(赵本作“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赵本有“三”字)服,疑非仲景

意。(赵本作“方”)

6,阳子: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赵本作“四”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 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赵本作“二”)服。

7,光生: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8,起点: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赵本作“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

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赵本无“与”字)五苓散主之。(赵本注∶“即猪苓散是”)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赵本无“半”字,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 平) 桂(赵本有“枝”字,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上五味为末,(赵本作“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赵本有“如 法将息”四字)

9,毛扁: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10,毛扁: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 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1,如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2,好人好报: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13,天行健: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14,天行健: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15,龙行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味苦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

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赵本有“栀子甘草豉汤方”详见本书卷十)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 主之。(赵本有“栀子生姜豉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16,光生: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17,红袖: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味苦寒) 浓朴(四两,姜炙。赵本作炙,去皮,苦温) 枳实(四枚, 水浸,去穣,炒。,赵本作“炙令黄”,味苦寒)  

以上(赵本作“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8,素灵: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9,如岳: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0,阳子: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赵本注∶“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赵本有“真武汤方”详见本书卷六)

  

(2009/5/13素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5 23:2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