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心如果不平静,可以试一下

[复制链接]

40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禁止访问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6 08:01: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nh_wzg 于 2011-10-26 08:04 编辑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如实观察往往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我们本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错,现在却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大概是许多佛教爱好者信佛多年仍不肯开始真正修行的原因,直面自己的缺点,远不像谈玄说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样,可以满足虚荣心、带来成就感。不过,另一些人的做法正好相反,觉察的结果使他们非常沮丧,他们下死心要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狭隘、冷漠、混乱。苛责让他们失去幽默感,变得越来越酸涩,对自己、对他人及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厌恶。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的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谈何容易。不过,我们还是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的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这个愿望。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只要不断训练,什么假的在我们心里都能变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装发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发出来。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有人告诉我:做善事后,如果只是把功德笼统地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不难,但如果具体联想到自己的敌人,则很难心甘情愿地把功德也回向给他们。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你心中的“一切众生”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众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发愿的对境是逐步扩大的。有偏见、有局限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不自欺,不敷衍。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事实上,这样做只说明我们并没有准备敞开心胸,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要与他人交流。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藩篱。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借口。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是站在道德、正义一边的,所以有理由漠视对别人的伤害。或者,你认为自己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更深刻、更透彻,因而很难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应有的开放和友善。然而,大乘菩萨的友善是无条件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推进这种友善,前提是把心打开,让所有我们祈愿他(她)快乐的众生都真正进到我们的心里。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节录自《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菩提心》,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
释道儒三家中释家分析自己内心的指导比较多,自己学习,大家参考。
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菩提心.rar (15 KB, 下载次数: 297)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40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禁止访问

2#
发表于 2011-10-26 08:42: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h_wzg 于 2011-10-26 08:43 编辑

行者,要自觉其心

1、我们一直期待生命是条直线,没有任何波折;可生命往往是曲线,充满了纠结与缠绕。无论直线或者曲线,不过是心给境遇贴上的标签。

如果我们祈求工作、生活中的一切顺利,那么将会增长自我的骄慢和贪求之心。逆意或顺意,皆是不真实!缘,本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

2、害怕批评和期待赞赏,会让我们变得软弱。

同样的,期待得到害怕失去、期待快乐与害怕痛苦、期待名声害怕隐没也一样让我们感到软弱、无力。

智者对所谓的称誉、毁讥、得失、苦乐应不以为然。

3、由于“自我”的存在,所以人类总有不安全感,世间求逐名利财色的过程,是为了确认自我、满足自我、肯定自我,以期摆脱不安全感和孤独感。然而,自我是真实的吗?自我有满足的时候吗?

心的动力往往是从二元对立中来,譬如有些时候我们会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甚至幸灾乐祸中来获得“自我的快感”。

我们做的绝大多数事情,是为了达成一个非虚非实的自我,这实在是有趣!

4、禅修者,会从自我的观感中得到启发——那个“自我”委实变化的太快!而且难以捉摸!

我们凡人更多的是受制于贪嗔习气,习气是那个假我的现行。

5、佛法,是最好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否认世间教育的诸多利益,但是,在我看来,佛法是超越宗教的,是让人们摆脱忧苦和烦恼、增强自制和自觉的最好道路。

6、“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尽管世间充满了烦恼,我们不能因此而失望、逃避;即便知道无所得,仍然要去修行;以无所得的心去修行,以无挂碍的心去工作和生活,以虔诚的心朝向世间!

我们修行,不仅是为了自已,也是为了弘扬和传播佛法,为了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认识正法、学习佛法,从佛法中受益。

7、在与人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反省有没有骄慢之心、偏私的心、取悦的心、贬低的心、虚假的心、散乱的心等一切与正法不相应的心行。

8、修行人,不仅仅要从佛法中学习。同样,也要谦虚的学习世间的智慧,学习周围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处事方法。

佛法是用来修行的,不是用来评价他人的,拿佛法作为尺子来度量常人,会增长慢心、嗔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禁止访问

3#
发表于 2011-10-26 08:43:57 |只看该作者
从苦中离苦

苦难、疾病、贫困、蒙冤、沮丧……

生活中有很多事,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

当它们来临

我们会失去平常心

而陷入嗔恨或烦恼

在不断的思度中,我们寻找它们不应该发生的理由

以期说服自己,有些事是可以避免的

或者完全是外部使然

世间的法,无法让我们真正的离苦

我贪我嗔我痴我执,反而因此而滋长


一切错误都源自-我们最关心最珍爱自我

当所闻所说皆为爱憎所染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

直到现在,我们总是无视于烦恼之源,盘据心中的种种妄念

自今以后,让我们摒弃所有的障碍,明察它们

当世间事物遭逢困顿毁败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

直到现在,我们总是认为可以漠视因果

自今以后,让我们坚忍而又精进地修行

心甘情愿面对一切逆境

当我们的修行不能有所进展时,是利器之轮回转到我们身上

直到现在,我们的内心全然陷于我执我爱

自今以后,让我们回向一切功德成就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禁止访问

4#
发表于 2011-11-21 23:12: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h_wzg 于 2011-11-21 23:22 编辑

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
---你确定自己是个善良的人吗,本文告诉你答案


一位信众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有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勤学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我久久无言,两行热泪从我的眼中流出。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师父,要不是师父的教导,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够不离善法,速疾断除一切内心的恶!

===
观心之后,常有不平之感,读此文有感:原来也是同气想感的原理。嫉妒心、傲慢心、贪求心、愚痴心、心量狭隘原来早就在心中,正等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的环境变化!
此文道理与上面几篇的核心一样,但作用却是自感这个为大,药物难道也是一样的效果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2 05:50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