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页 > 养生疗疾 > 修身养性 > 济公慈语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22:41: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顺其自然  1 楼 发表于:1/12/2010 9:17:18 AM  
     
1. 心空意静


心要空,意要静,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牵挂所动。

所谓----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

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不动心可以达到仙佛的境界。不动气可以达到圣贤的领域。

是故----

多心自增挂虑,疑心自造困扰。

心念一起,百欲俱生;志一动摇,万事皆休。

所以,你们要时常『关心』自己,才能『开心』。

『关心』----关闭一切邪念之心念。

『开心』----敞开一切正思惟之心扉。

关什么心呢?

贪心,妄心,嗔心,痴心,邪心,偏心,骄心,疑心。

开什么心呢?

善心,诚心,正心,真心,赤心,虚心,敬心,信心。

圣人求道在求心,凡人求道在求神。故不识本心,不能明心,不识本性,不能见性。如果不识本心,学道无益;不明本性,学法无得。

 

  

2. 心怀恻隐

  

盖人自有生以来,至今六万载(按:指本元会而言),生死轮回,转变不息,因果循环,善恶相报。叹黎民妄争妄贪,杀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杀害百千万亿众生灵魂,借下了百千万亿生灵债,轮回相遇,递相食噉,无有了期。何以故?一切有情众生皆是累世冤亲善恶眷属,堕入轮回,改头换面。以他极苦,为我极欢,伤残生命至极,为我一时适口,放筷以后,滋味已空,而杀业俱在。

  

故-----

欲享天年,须戒杀以养生。

要登圣域,须存仁以立德。

你们喜欢消灾避劫?须从餐桌上做起-----此乃戒杀。

人为天地之心,统万物之灵,贵在五德俱备。倘犯杀戒,便将人之美德毁坏无遗。

屠戮他身,甘肥自己,便是不仁。

离他眷属,筵我亲朋,便是不义。

将他肉体,供献神明,便是不礼。

称延禄命,应食腥膻,便是不智。

设饵装媒,引入陷阱,便是不信。

若不趁斯时,根究本心,扩充仁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天有五谷、蔬菜、水果给你吃,何必杀害那有生命、有眷属的动物,那有公理吗?

仁德五常首,慈居万德先。

好生发乎人性,慈悲发乎天良。

愿众生心怀恻隐,以修大道。


  

3. 止于至善

  

一个大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止于至善,所以大学之道到最后就是止于至善。何谓大学之道?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径。止于至善即是真善美,没有一点的造作与执着。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34章)因为道能容一切万物,故能成其大。「大」就是宽怀的心胸,一个人能虚怀若谷,自能处处受益,而有长进,这是大人所要追求的终点站。

修道最容易执着的是一个「得」字。人如果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大人达到最后,就是无得无失,功成而不名有。是以一个真正有为的大德者,是在幕后默默耕耘,脚踏实地,认劳认怨,而不去炫耀自己的品德才华,不去夸扬自己的功德苦劳,真正达到无德之心,那就是至善的境界。

  

 

4. 以俭为宝

老子有三戒:「曰去甚,曰去奢,曰去泰。」俭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守己,无求于人,所以养廉。减我身心之奉,赒济困苦之人,所以广德。忍目前之不足,留有余于他日,所以无后之忧。

老子以俭为宝,不只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制----

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 俭于嗜欲可以智精神。

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 俭于郊游可以择友寡过。

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 俭于夜坐可以安理舒神。

俭于忮求可以清心寡欲。 俭于思虑可以去恼息扰。

凡事省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益。

 

5. 永离骄疑

心骄则败,伟业难恒。

心骄则矜,劝谏难纳。

心骄则懈,学志难持。

心骄则止,大器难成。

心骄则慢,上命难从。

心骄则废,德业难伸。

心疑形伪,至诚难有。

心疑专权,任而难信。

心疑反复,优柔难断。

心疑神病,动荡难定。

心疑畏葸,施舍难多。

心疑犹豫,伫足难前。

修道人一旦有骄疑二字存在,则会把自己从道场中淘汰掉,最后如果不是称祖为大,则入左道旁门矣。

 

6. 立德成业

敬于身则不慢于身,敬于心则不动于心,敬于行则不纵于行,敬于是则不怠于事,敬于天地鬼神则不忽于天地鬼神。茍能如此,持己以敬,岂有德不立而业不成?

自敬则能自重,能自重则能贵己,而不为外物所役。

役于物则劳其形,役于名则烦其心,役于利则累其神。如能自重,则不为物欲昏其心。重,则能转天下;轻,则为天下转。

自重则能自爱,自爱才能自全。

爱其身则全其身,爱其神则全其神,爱其德则全其德。

不论自爱、自重、自敬、自尊,总归不外要求一个人才能有伟大的成就。

  

7. 光明心地

  

一间房屋如果没有窗户,就不能流进新鲜空气,照进和喣的阳光,将永远是阴暗。一个人如果不肯改过向善,是无法接受别人的忠告与真理的启示,那么就没有光明的行为,生命亦将呆滞无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后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要纠正错误的观念,去除不良的行为,变化粗野的气质,必先置之死地而后生,先把自我粉碎无存,经过十字架的痛苦,然后才有复活的生命。能放下一切人我是非,自可超凡入圣。放下与存诚,是入道的快捷方式。看得破,认得真,才能担天下之大任,脱世间之缰锁。

  

 

  

8. 和光同尘

  

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是故「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勿以才能而骄人,勿因困穷而变节,勿当得意而忘形,勿为小事而聒嚷。

凡事听其自然,便能减去不少的烦恼。

小理听其自说,便能减去不少的辩论。

与众相处,切记一个「默」字;与世相处,切记一个「宽」字。能随遇而安,方能与人同住;能随缘摄化,方能广结善缘。

  

 

  

9. 放下烦恼

  

情欲俗务,此心纷扰,不得安宁,谓之烦。

忤逆违意,此心忿懥,不得温和,谓之恼。

处难置项,此心忧忡,不得清静,谓之烦。

憎会者聚,此辛苦闷,不得舒畅,谓之恼。

贪得无厌,此心患失,不得泰然,谓之烦。

言行冲撞,此心偏激,不得平衡,谓之恼。

追求名利,此心憸险,不得坦荡,谓之烦。

事后知过,此心懊悔,不得惬意,谓之恼。

琐碎繁忙,此心疲惫,不得憩息,谓之烦。

事压境拂,此心惊惶,不得愉悦,谓之恼。

历经变故,此心无依,不得抚慰,谓之烦。

假体病缠,此心难过,不得开朗,谓之恼。

余愿未了,此心牵挂,不得放松,谓之烦。

子弟顽梗,此心痛楚,不得教诲,谓之恼。

烦则生郁,恼则生怒,此心若为烦恼二字所左右束缚,则无法超凡入圣矣。

时通融入真理之间,则尘心潜消。

倘习圣人礼仪之为,则俗气渐消。

感悟富贵名利之幻,则争胜顿失。

激剧道念真诚之中,则人心减退。


  

10. 修行法要

  

修道要能-----

反省,以杜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检讨,以解人之谤我。

忠诚,以使人之信我。虚心,以听人之教我。尽职,以报人之任我。

恭己,以得人之敬我。平易,以让人之亲我。量力,以助人之求我。

修道要有-----

光风霁月之心胸。云中白鹤之亮节。海阔天空之度量。

匠心独运之慧智。金声玉振之言辞。一柱檠天之才干。

顶天立地之行为。迎刃而解之道学。普济三曹之仁心。


  

11. 修道修心

  

修者,修理也,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保存起来----

将污秽心换清静心。 将我相心换公正心。

将虚荣心换道德心。 将人相心换和平心。

将迷糊心换不苟心。 将懈怠心换精进心。

将虚伪心换诚实心。 将散乱心换禅定心。

将愚痴心换智慧心。 将骄傲心换谦恭心。

所以修道人要----------

化抱怨心,有达观心,渡众生心,行平等心。

去贪妄心,存知足心,除暴戾心,生慈善心。

戒吝啬心,发布施心,铲罪恶心,扩善德心。

善念虽小,其心可喜,其行可嘉;

恶念虽小,其心可诛,其行可怕。

故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

善恶在一念之间,天堂地狱也在一念之间。

是以修道最重要是注意自己的心------

见理能进,见考能定,此谓智慧之心。

见苦能救,见人必渡,此谓慈悲之心。

见逆不怨,见仇不报,此谓平等之心。

见色不迷,见财不贪,此谓贞廉之心。

见善必行,见过必改,此谓上进之心。

见贤思齐,见到成道,此谓自立之心。


  

12. 真舍真得

  

一个人如果有贪妄之心,那么对于任何事都会有所奢求,有奢求就有执着。执着为败事之因,如蚕作茧自缚。

故修道必须克服贪妄----

争功好胜则贪。

自专自是则贪。

逞强恃能则贪。

急功自矜则贪。

要将贪妄化为好善,奢求化为布施,执着化为达观。

无私心则寡欲,无偏心则寡尤。

无恶心则寡欲,无欺心则寡侮。

一个真修行之人----

行善之报莫想它。

行恶之心莫生它。

行德之功莫记它。

行道之果莫求它。

一个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省察克治的锤炼,那么人生就没有圆满的收获。惟有自制克己,才能不为外来事物所欺所诱,而能心平气和,不管对人对物必将无往不利。

 

  

13. 素朴养生

  

修道三要素----

(1) 口素:入清不贪图口腹,出清不言非礼话。

(2) 身素:行为干净磊落。

(3) 心素:意念洁白无瑕。

善养身者----

寡欲以养精,寡思以养神,寡言以养气。

善养气者----

气欲顺而不逆,欲柔而不强,欲定而不乱,欲聚而不散。嗔则气逆不顺,强而不柔,乱而不定,散而不聚。

故修道者最忌「嗔」字。

  

 

  

14. 能忍自安

  

以妙智慧做忍辱之启示,自无短见轻视。

以大悲心做忍辱之容度,自无嗔恨忿怒。

以无我相做忍辱之实践,自无怨怼烦恼。

以大忍行做忍辱之极则,自无犹疑不坚。

以正义观做忍辱之主力,自无骄揉造做。

忍辱可以消灾解厄。

忍辱可以添福少怨。

忍辱可以感化群生。

忍辱可以和气致祥。

  

15. 逆增上缘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一个人也可以创造时势。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弱者才会让命运掌握。在顺逆之间,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志是否坚定。每个人于修道过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在考验修道信心。所以,上天在顺逆之间,淘汰不良种子,成就健全栋梁。

  

逆境是磨练意志的大洪炉。

困境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缘。

考验是一座分金炉,能分出金银铜铁。

智慧是一面照妖镜,能照出妖魔鬼怪。

修道人因孽障与魔力之考验,而藉此得以超越,也因此道务得以扩展,功德得以增进。所以,处顺境需用收敛法,处逆境需用开拓法。

  

 

  

16. 常照尔心

  

衿高色傲无非骄气,降服得骄气下,而后正气伸。

情欲意识皆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是以-----

我慢习气,不能闻道。 流俗知见,不能入道。

偏执滞迷,不能语道。 依秽为净,不能知道。

心浮意乱,不能养道。 顾是习非,不能谋道。

囫囵吞枣,不能悟道。 喜新厌旧,不能趋道。

宴安怠惰,不能学道。 将就苟且,不能修道。

法缚理障,不能见道。 以文义解,不能会道。

业缠情绊,不能行道。 开斋破戒,不能成道。

以上这些都须不断反省忏悔,才能实时改正错误,勇于改过,才能增进智慧。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5 01:23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