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春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解伤寒论讲课安排 (素灵)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6#
发表于 2011-7-13 13:07:32 |只看该作者
12,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病患手叉自冒心--病人双手护心,必感觉心虚、心悸,本能自保,上文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两者都为发汗过度而心气虚。

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病人听不到声音,说明患者肾气不能上达,此虚证较上文虚证更进一步。从此条文可看出,病患原本就底气不足,加以发汗过度,致使气团更虚,心气弱而冒心,肾气弱而耳聋。可见心和肾的关系密切,心为灯火,肾为灯油,心火过旺(耗散、发汗),必消耗肾气,看蜡烛烧得过旺时,火焰跳动,这不就是心悸吗?为何会跳动呢?主要是消耗太快,灯油供给不畅,而火焰较少时,自然平和稳定,所以,治疗心悸,当减外耗,补肾气。


(2009/6/7黄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7#
发表于 2011-7-13 13:08:06 |只看该作者
1、毛扁: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2、毛扁: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3、阳子: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疼如伤寒,不可发汗,发汗则表气愈虚,热势愈甚,生风,故变 也。

4、阳子: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shun,不得眠。



5、红袖: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6、好人好报: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阙。(赵本注∶“方本阙”)



7、好人好报: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赵本注∶“一作逆”)

8、天行健: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天行健: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0、如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赵本有“四逆汤方”详见本书卷二)

11、素灵:太阳病,先下之(赵本无“之”字)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赵本无“得”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12、龙行知: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赵本注∶“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赵本注∶“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赵本无“主之”二 字,又赵本注∶“一云,用大柴胡汤”)



13、光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毛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赵本作“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赵本无“与”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赵本有“

炙”字。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赵本医统本并作 “二”,枚,擘。味甘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赵本无此四字)

若胸中烦而不呕,(赵本有“者”字)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赵本无“者”字)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赵本有“枝”字)三两,温覆取(赵本无“取”字)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2009/6/26素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8#
发表于 2011-7-13 13:08:40 |只看该作者
1、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赵本作“

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赵本注∶“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

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

人之气血随时盛衰,当月郭空之时,则为血弱气尽,腠理开疏之时也。邪气乘虚,伤人则深。《针经》曰∶

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医统本有“

烟”字)垢落,当是时遇贼风,则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

寒热。默默不欲饮食,此为自外之内。经络与脏腑相连,气随经必传于里,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

上焦为邪高,邪渐传里为痛下,里气与邪气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呕也。与小柴胡汤,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2、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赵本无“也”字)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渴,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

3、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

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赵本作“饮水而呕者”)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未为实,反二三下之,虚其胃气,损其

津液,邪蕴于里,故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胃虚为热蒸之,熏发于外,面目及身悉黄也。颈项强者,表仍未解

也。小便难者,内亡津液。虽本柴胡汤证,然以里虚,下焦气涩而小便难,若与柴胡汤,又走津液,

后必下重也。不因饮水而呕者,柴胡汤证。若本因饮而呕者,水停心下也。《金匮要略》曰∶先渴却呕者,

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饮水者,水停而呕;食谷者,物聚而哕,皆非小柴胡汤所

宜,二者皆柴胡汤之戒,不可不识也。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则手足通热,邪在里则手足厥寒;

今手足温者,知邪在表里之间也。与小柴胡汤以解表里之邪。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赵本无“者”字)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者,非里寒也,必

由邪气自表之里,里气不利所致,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里之邪。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赵本作“二”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

温) 芍药(六两。味酸微寒)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胶饴(一升。味甘温)

建中者,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辛润散也,荣

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赵本无“胶”字)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

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

7、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赵本有“复”字)发热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

胡汤以和解之。得汤,邪气还表者,外作蒸蒸而热,先经下,里虚,邪气欲出,内则振振然也。正气胜、阳气生,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也。

8、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邪气在表,未当传里之时,心中悸而烦,是非邪气搏所致。心悸者,气虚也;烦者,血虚也。以气血内虚,与小建中汤先建其里。

9、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赵本无“汤”字)呕不止,心下急,(赵本注∶“一云∶呕止小安”)郁郁 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日数过多,累经攻下,而柴胡证不罢者,亦须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表。经曰∶凡柴胡汤疾,(医统本作“病

”)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者,(医统本作“汤”)是也。呕止者,表里和也;若呕不止,郁郁微烦者,里热已甚,结于胃中也,与大柴胡汤下其里热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医统本有“味”字,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赵本无“大黄”一药)

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而扶阴。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辛甘和也,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赵本作“加”)大黄 二两。若不加大黄,(赵本无“大黄”二字)恐不为大柴胡汤也。(赵本无“也”字)

10、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赵本作“以”)不得 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赵本有“此”字)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赵本有“服”字)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赵本有“柴胡加芒硝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邪气犹在表里之间,此为柴胡汤证;

若以柴胡汤下之,则更无潮热自利。医反以丸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气(医统本作“热”)乘虚入腑,日晡所发潮热,热已 而利也。潮热虽为热实,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

11、伤寒十三日不解,(赵本无“不解”二字)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谵语者,阳明胃热也,当以诸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大便硬,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也。下利,脉微而厥者,虚寒也,今脉调 和,则非虚寒,由肠虚胃热,协热而利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胃热。

12、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赵本有“其”字)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赵本注∶“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不宁尔。经曰∶ 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气汤,下热散血。《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此之谓也。

桃核承气汤方∶

桃人(人赵本作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大黄(四两) 芒 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结,缓以桃人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医统本作“桂枝之辛, 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3、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里虚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热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阳气内行于里,不营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斯悉愈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赵本有半字,洗) 大枣(六枚,赵本有“擘”字)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赵本有“切”字) 人参(一两半,赵本有黄芩一两)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赵本医统本并作“熬”字)

上十一(赵本作“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赵本作“两”)沸,去滓,温服一升。(赵本句下有“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十字)

14、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2009/6/26素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5 23:5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