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思邈的养生术

[复制链接]

9

主题

2

好友

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1:11: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孙思邈 (581-682)唐代道士,著名养生家、医学家,京兆华原 ( 今陕西耀县 ) 人。幼聪颖,及长,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年十八立志学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 (579) 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深研养生之术。静帝时,征为国子博士,不就。隋大业中 (605--618) ,曾游蜀中峨嵋。隋亡,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友善。唐武德中 (618-626) 以修炼、行医闻名。太宗即位,召孙思邈入京师,时孙思邈年事已高,而听视聪了,太宗叹为“有道者”,授予爵位,不受。后再入峨嵋炼“太一神精丹”。显庆四年 (659) 拜为谏议大夫,仍不就。咸亨四年(673) 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 (674) 辞病请归。永淳元年 (682) 卒。享年一百零二岁。是历史上记载确凿的年寿最高的学者。

  

  孙思邈和葛洪、陶弘景不同,没有经过人世的坎坷,就直接隐逸,且屡次征召不就,是一个学者型的道士。孙思邈不仅对道教有所研究,同时并不排斥佛教的内容,他能在著作中引用佛教“四百四种病”的说法,还将印度传来的“婆罗门导引法”全文引来。孙思邈不仅是道教学者,还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被称为“药王”。他著述甚丰,现存的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太清丹经要诀》、《孙真人卫生歌》等。《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孙思邈最主要的两部著作,其中大半篇幅是医药学,而关于养生的系统论述也集中于此。

  

  孙思邈一百零二岁寿终,显然养生有术,他的养生方法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他又从青年起就专意于养生、修炼,兼通释、儒,所以他对养生其实是集大成的总结者,在《摄养枕中方》的序言中,他说 : “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余。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于篇。”孙思邈的总结是经过切身体会证实有效才收入在文的,他的养生效果从他自身的高龄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他的总结是可靠的。从字里行间又可看到并没有多少隐语,方法也不神秘,是非常朴实的,下面就试析养生特点。

  

一、脱离成仙的生命哲学

  

  孙思邈虽为道士,以修炼成仙为最终目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对生命有着真切而又深邃的理解,所以他更近乎一个学者。他的养生主张切近实用。

  

  在《摄养枕中方》的序言中,孙思邈道出了这种思想: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甚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没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

  

  在这里,孙思邈认为,秘密而又幽玄微妙的方法,易使未深悟玄理之人疑惑。而遣欲清神、返观内视、深研玄理、采真养气一类的方法,不是一般智慧的人所能悟及,更不用说修炼益己了。孙思邈认为,自己搜觅到的这些养生存性的高深方法,或许有少数人能明白却又很难依法修行,有力不从心之憾。所以孙思邈就专门寻找一些浅显易明的方法,加以撰述,以贻后人。在《千金翼方·养性》中,孙思邈开篇就说 : “论曰 : 张湛称养性缮写经方,在于代者甚众,嵇叔夜论中最精,然辞旨远不会近。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目焉可行,使旨约而赡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和精于养生的嵇叔夜①相比,义明而易于推广,更加简单明了,易知易从。

  

  既然不是玄奥难明的方法,也就脱离了渺不可及的不死成仙愿望。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孙思邈说 : “吾长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干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十之活,朝菌蟪蛄不足为喻也。”人长寿者才九十,即使有百年之寿,也是很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②,就是不足一年、不足一日的生命都不足以比喻人生的短促。这种认识符合人的生理。

  

  也正是由于这种实在的认识,孙思邈心目中的“善养性者”才“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 ; 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 见《千金要方·养性》) ,隐逸修行的人要放弃世间的许多东西,名、利是修行的大障碍,只有心中欲念减少,才能清静安闲,悠然自在。道教以淡泊自然为原则,当然要淡于名利了。孙思邈先提出淡泊名利,似乎是老生常谈,却是养性的第一要则。

  

  孙思邈又论述了许多养性的原则,都很自然,而且贴合实际。作为一个道徒,能够平易地从各种著述中摘出专门的养生资料,也不用隐语自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重视日常生活的养生宜忌

  

  怎样对养生有益,怎样对健康不利,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这些养生宜忌孙思邈极其重视,他不仅收录《内经》和葛洪、老子、嵇康等前人的论述,也把自己的经验列入篇中,散见于《千金要方·养性》、《千金翼方·养性》、《千金翼方·退居》等卷中,而且大多置于卷首或单独立篇。《摄养枕中方》则先列《自慎》一篇论养生宜忌。在《摄养枕中方·自慎》中他首先说 : “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在《千金要方·养性》中的《养性序》中他说 :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慎之大经也。善养慎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 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各种举动能劳逸结合,善避风寒,起居有节,百行周备,即使不服药饵,也足以长寿,如果德行不足,行动又耗气伤精,即使能服金丹玉液仍不能延寿。孙思邈的养性之说,是养生长寿的关键。

  

  在生活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 孙思邈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下面就分类择要介绍。

  

  ( 一 ) “思无邪”的精神养生。

  

  《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第二》 : “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愁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③,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惟无多少者,向于道矣。是知勿外缘者,真人初学道方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瘟疫之中无忧疑矣。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肝、心、脾、肺、肾,从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念,心想欲事,恶邪大起,故孔子曰 : 思无邪也。”

  

  用一言以蔽之,十二少的精华就是“思无邪”,思想中减少对身体不利的意念。所谓“十二少”,既是初学道的入门之径,又是能避瘟疫、健身体的方法。所以,凡养性者,都必须由此入手,不可能从此逾越。后世人对此“十二少”都很推崇,并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日常准则。

  

  为什么要行此“十二少”呢 ? 同篇中,孙思邈又说 : “但能少时内省身心,则自知见行之中皆长诸病,将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故有智之人,爱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戒勒身心,常修善事也。”孙思邈认为,疾病的概念脱离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行事用心的善恶有必然的联系。行善事,戒勒身心,勿生恶念,就不易生病 ; 做坏事,生恶念,就会自造疾病。这就明显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思念。“四百四病”的说法源自佛教。佛教自古印度传来,认为人由“地、火、水、风”四大组成,每一大都能生一百零一种病,所以人一共能生四百零四种病。可以看出,孙思邈在自已的著作中引用了佛教的内容,用以说明修心行事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学习孙思邈养生经验的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广征博引,不限门户的大家风范。

  

  ( 二 ) 饮食宜忌。《摄养枕中方·自慎》说 :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所以对饮食应时刻注意调摄。孙思邈认为,饮食应“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 见《千金要方·养性》 )这种认识非常符合胃的消化功能。胃受纳食物后,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将食物排空,食物排空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才能更好地接受食物。“先饥而食”就是在胃排空后,有饥饿感,然后进食。胃的收缩就有张有弛,能持久而不懈。如果胃排空不彻底,没有经过休息,就会长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胃的正常功能就难以保持长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也正是这种生理保健的要求。

  

  当然,饮食宜忌不仅仅包括这些大原则。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还记录了一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小节,如“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说的是饮食不可过多食肉,否则易导致痰病。“食毕当嗽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说的是牙齿的卫生,饭后保持口腔的清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修为为快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即积聚。”饭后应散步数里,使胃中的食物尽快排空。当然,剧烈的运动也是不适宜的。散步后按摩腹部,使胃肠运动加快。这样做能使人消化功能健康旺盛,少生疾病,使修行的道业增快。饱食后卧床不起,使食物不能向下运行,胃处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从而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民间俗语云 :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走百步,气死开药铺。”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 三 ) 起居寝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节注意不好,也会损伤人的健康。《千金翼方·养性》对起居寝处的调节提出了很多的禁忌,如“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 忍大便不出,成气痔。”着衣上说 : “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痉。”“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在寝居上也有很多细节,如“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胁正僵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日睡不厌椒,觉不厌舒,凡人舒睡、则有鬼病魔邪。”“椒”通“整”,意为紧缩。

  

  在《千金要方·养性》中,孙思邈专列一篇《居处法》论日常居处的宜忌,其中防范风邪是最重要的。孙思邈说 : “凡人居处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小觉有风勿强忍之,久坐必须急急避之 ; 久居不觉,使人中风。古来忽得偏风,四肢不随,或如角弓反张,或失音不语者,皆由忽此耳。身既中风,诸病总集,邪气得便,遭此致卒者,十中有九。是以大须周密,无得轻之。慎焉 ! 慎焉!” 孙思邈对居室的防风这样重视,最后还千叮万嘱,简直有些“苦口婆心”的意思。风为百邪之长,不仅易直接伤人身体,还可挟其他邪气伤人。因为风无时无刻不在,往往伤人于不知不觉中,轻者风入皮毛腠理令人头痛、身痛、发热、恶风,重者可风邪入经络,令人半身不遂,或角弓反张。“角弓反张”形容人中风后身体僵直,像反张的弓的一样挺腰、脊柱强直,所以风邪是万万要小心防避的。《内经》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孙思邈又对这句话做了一番注释。

  

  孙思邈对日常生活的养生宜忌略如上述。他认为注意这些对养生十分重要。在晚年所集的《千金翼方·养性》中,他发表议论说 : “论曰 : 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道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天伤也。”可见,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是不能不注意的。

  

三、重视老年人的养生

  

  老年人精气衰退,体力下降,性情变异,抗病能力亦弱,在养生上,应该谨慎调护,以防病补虚为主要原则。道教人物多以修行成仙为终生目标,虽养生有道,并不将身体健康看做是终生目的,对凡人的养生很少下功夫重视。而孙思邈本人既是一个博学的道教学者,又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医学大家,对世俗人的身体情况既了解又同情,又是一个长寿者,所以,他为老人防病保健作出高明的论述。是最有条件的。

  

   孙思邈论老年人的养生,多录于《千金翼方·养性》列《养老大例》、《养老食疗》各一篇,专论老年人的养生。

  

  老年人到了五十以上,阳气渐衰,心力渐退,起居之间怠惰懒散,各种谋划都不能称心如意,百无聊赖之际,性情变异,易生填怒不快之感。七情变异,日久伤人于无形之间。所以老年人的精神调摄相当重要。比较普遍的问题是 : 子女不理解老年人的心理,见到老年人脾气改变,就认为是老来可恶,不能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孙思邈认为,为人子者,须尽孝道,多为老人考虑,做事能称其所须,不令老人有不快之感。在这里,孙思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为人子者,不植见落之木。”木叶一落,老年人易触景生情,有悲戚之感。植树养花且要注意老年人的情绪,何况日常起居之间,更要细心为老年人考虑,着意奉养。

  

  作为老年人自己,没有人约束自己,大多有骄咨之感,每有所须,就要求立即称心如意。这样每不称心,立生不快,镇怒顿起,不利于身体健康。老年人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小心预防。孙思邈的办法是 : “故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又当爱情,每有诵念,无令耳闻,此为要妙耳。又老人之道,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养老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无喜怒,无极视,无极听,无大用意,无大思虑,无吁嗟,无叫唤,无吟讫,无歌啸,无泣啼,无悲愁,无哀恸,无庆吊,无接对宾客,无预局席,无饮兴。能如此者,可无病,长寿斯必不惑也。”总括而言,不离道教虚静自然的原则,用于世俗人的养生,也是非常贴切实用的。

  

  孙思邈认为 : “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 ( 见《千金翼方·养性》) 老年人因年老体衰,关节不利,肌肉松弛,最易产生喜静恶动的心理,稍有动作,一有劳累之感,即休息不动,可导致骨关节渐渐僵直,血脉运行缓慢,现代常见的老年人高脂肪堆积、肩周炎等病,有很多和运动不足有关。所以孙思邈针对这种心理,用一“极”字来着意强调。并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比喻以说明运动的益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的“按摩法”一篇,录天竺国按摩法,极适用于老人,“老人日别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这种“主动说”实际上突破了道教主静的传统思想,道教自老子起,就认为静能制动,静能养神,使神清志宁,少思寡欲,气专神纯。从而影响到道熟的修行多以静为主。孙思邈没有被这种传统思想所局限,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极力主张“动”,这种不囿于传统的思想也非常了不起。

  

  老年人因年迈气衰,在调护之余还要依靠药物的补养。《千金翼方·养性》说 : “年少则阳气猛盛,食者皆甘,不假医药,悉得肥壮。至于年迈,气力稍微,非药不救。”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对药物有广博的认识,更难得的是,孙思邈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专门制方十七首,录于《干金翼方·养性》中的“养老食疗”篇,在中国医学史上专门论述老年病这大概还是第一次。十七方中有最后三方是针对老年虚损病的,十四方是以食疗为主,用蜜、酥、乌麻、牛乳、猪肚、羊内脏、羊骨、粥等食物为主,与温补类药物合制,既能补老年人虚损,又能对一些病症有针对性,治病于日常饮食之中,对老年人来讲的确是十分适用的。

  

四、重视药物食疗的养生作用

  

  在孙思邈的修道生涯中,他不仅自修自炼,也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和普救含灵的慈悲心怀,为黎民百姓治病,以他过人的智慧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和不解地进取学习,孙思邈熟知药性,成为历史上卓越的药物学家。他以医、药闻名,被称为“药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医家那样,纯以药医病,而是把药物与食物合制,来预防疾病,补人体正气之不足。

  

  在《千金要方·食治》中,孙思邈说 :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命 ; 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菏,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食物,能资养身体 ; 药物能治人疾病。食物能排除邪气,安脏腑,悦神志,资血气。好的医生应该能用食物平疾病,调适身体,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食疗”。但“极养生之术”的,就要常年服用,食之不老,这就类似于道教的神仙之术了。孙思邈的食疗观,一类用于调和身体脏腑,一类用于不老成仙。

  

  孙思邈的食疗,仍然应用了五脏与五味相通的理论,用五味对治五脏病,孙思邈认为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用酸泻之,禁当风。心苦缓,急食辛以收入,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甘泻之,禁温食厚衣。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 用苦泻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肺苦气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泻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用辛泻之,禁寒饮食寒衣。‘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膝理,润致津液通气也 ; 肾欲坚,急食苦以结之 ; 用咸泻之,无犯悴焕,无热衣温食。” ( 见《千金要方·食治》)只要明了五脏疾病所苦,依五味用药,就会收效。当然,这就需要既明了五脏气血虚实,又通晓药物气味性能功用,就需要有一定的医药知识了。

  

  《千金要方·食治》又说 : “是以毒药功邪,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补”。毒药并不是有毒的药,而是有较强药性,能攻邪祛病的药物。五谷、五肉、五果、五菜也非指五种谷类、肉类、果类、蔬菜,而是因五行五味的约指。在《干金要方·食治》中,孙思邈分类介绍了三十种果实、六十二种蔬菜、二十八种谷米、五十五种动物,都能做食物,也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每一种按性味、毒性、功用、禁忌来介绍。给后代留下了极宝贵的食疗资料。

  

  孙思邈的弟子孟洗,综其所学,在孙思邈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著成《食疗本草》流行于世。

  

  孙思邈的养生法还有一些,如导引、房中等,和其他的道教养生相比,没有特别独特之处,在此不再细述。从历史上看,道教养生,在孙思邈之前,多以神仙不死为目的,故掺杂了许多神秘色彩,养生术其实是附在修炼成仙的法术中,到孙思邈,首先是以健康长生为目的,又以自己对人体的深刻认识,总结了一整套养生经验,从 日生活益忌到食疗、导引、行气、房中补益,都有朴实可行的总结,可以说是集养生之大成。他对老年养生的专门论述,实际上是开老年医学之先河。在孙思邈之后,道教大多专论内丹,性命为多,也有一些专门论养生术的,如宋朝《摄生纂要》、元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在历史上不引人注意,方法也多沿袭上代,没有太多发展。

  

注 释:

  

①嵇叔夜,即秘康,晋玄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养生有术,曾著《养生论》。

  

②见《庄子·逍遥游》。

  

③慑,恐惧、害怕的意思。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14:2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