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7-15
- 最后登录
- 2018-12-19
- 在线时间
- 96 小时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0
- 帖子
- 446
- 精华
- 0
- UID
- 46
|
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转帖)[复制链接][/table][table] 本帖最后由 zhychina 于 2013-3-6 21:34 编辑
看什么书,怎样看书
净明山人
看书不要求理解,里面讲的话要从自心里面显现出来,就是说,产生一种明白、 一种智慧观照、产生一种智慧的力量、觉照的力量,而不是想在书里面学到什么、或者理解了什么、或者记住什么,看到书相应的时候,一旦明白了就停下来,产生一种相应的力量,就突然特别明白的地方就歇下来,以这个明白去作功夫,就进入另一种境界了,是这样看。
但是要看相应的书,就是说,看完以后会产生智慧、灵气、产生特别明白的,只能看那些书。如果看不相应的书,譬如说,蓍相的、或者说看那些比量的书,反而会拖泥带水、会掉进去了,反而觉照力会受影响、会真的以为世界是这样或那样,就落在那个地方。要看那些指示心地法门的、指示大解脱大智慧、指示本性的,那些境界的书才能看。以后看那些差别的书是力量很强的时候,那是开发自己的智慧妙用才能看。世界科学、哲学以后也能看,但是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只能看向上一着,就是明心见性、像自心的清净光明、像当下回归、或者说禅师的那些公案语句,看那些。看那些主要是求得一个会心处:噢,就是这样。好,就定住了,就明白了。明白了的时候,不要再看。每一天有一次两次这样子的话,进步就很快了、定力就不一样了,就像遇到源头、“逢缘”碰到源头一样,好像磁铁吸住一样,有一种力量产生。这个产生的力量和中脉相通的,他中脉自然会产生一种能量、自然会打通,内和外是一致的。然后境界来了,自然有一种力量产生,会化解它,不受影响。以后会不怕吵、不怕闹、不怕斗争是非、不怕人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不影响,自然就这样。而且觉得自己和世界是分开的,自己清净和世界没有关系,但是世界的事又知道、来来去去都知道,自己和他们没有关系,产生力量。
所以说,你要找一些禅宗的书去看,但是一次只能看五、六分钟到十分钟,不能看长,一看长就没有智慧,就落理解了。一次看一点点,突然之间会产生一种明白,那就放下了,下次再看,要这样看才会有体会。看过以后在外面走走、散步、觉照觉照,觉得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地方,如果还想有精神,再看。或者看了以后去打坐,就定在打坐里面,打坐想出定了就出来,做事或者活动都可以。或者躺在那里休息、放松、觉照,一样的。就是因为不能死水一潭、不能固定,一固定执着固定的打坐、或者固定某一种行持方法,就会有落处。要做到行无所行,念咒也不要觉得、打坐也不要执着打坐,但是每天还是要打坐、还是要念咒、还是拜佛、等等,不要落在上面。但是不要勉强,譬如说,拜了不能拜了,不要勉强。如果著相修行的话,他要坚持、一定要勉强他、让他产生一种力量。但是这种力量是执着的、不是无相能,无相能要让他自然,像行云流水,拜、拜……到后来觉得不要拜了,就不拜了;看书看到后来明白了,不要看了;打坐坐到后来,不想坐了,就起来走走。他一定要这样做,这个力量是无形的,就像太极拳一样,是自然的力量,不是著意的力量。著意的力量和本性他有一个障碍的,他修到最高也有障碍,他是在身体上、气脉上、或者执着的念头上有力量,而不是本性的力量。本性的力量,越是无心、越是无为、越是无分别,他才能相应的。
但是,他有一个增上的一种方便,所谓增上方便,譬如说,觉照、入定、看祖师的开示、和开悟的人谈话,古人叫参学,这些就是增上缘。增上缘一定要具备,没有增上缘,没有力量的,然后几年以后还是这样子、还是进步不大。你看到哪个人他悟力比较高的、就是说修证的很好,你跟他接触谈话,一谈话就不一样,那你知道他修的很好,一谈话就很亲切、很明白、很有力量,这种人你要参。看书也是一样,一看就有明白了、有力量了,然后打坐用功、还有日常生活当中,都在这里面作功夫,就相应得快。所谓“逢缘荐取相应疾”,这是“逢缘”,看书是缘、参学善知识是缘、在做劳动当中、做事情当中都叫缘,在缘里面明白的、和本性相应,叫相应就快。“就体消停”,那些缘都没有,天天死在当下,一直是盯着他、盯着他,那就很慢了。有的人就是死死盯住,那没有用的,那还是执着。
我过去也是这样的,就是佛祖的开示看了,看、看、看明白了,就跑到外面去散步了,走走。到后来最后的地方,走在路上众生都是影子,自己是一片空明,显现出来都是影子,自己好像没有人一样的,但是都知道,然后觉得天下没有什么事情,死都不怕,什么事都不可得,心外无法。自然这些境界也叫路途风光,或者说有神通、或者说显现什么,都不能停留,一停留的话,就担搁了。无论停留在什么境界上,都担搁的。只有不断的化解、不断的放下、无所住,才能到圆满。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境界,放在你心里面都有障碍。任何人、任何法、任何境界都要消掉,都没有。但是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了等于没有做、说了等于没有说,一直处在这样的无心无为当中,无可名状、不知道叫什么、不知道是怎么样的,没有一个心去分别他和执着他,就是这样。古人、祖师讲,就是这样,如是如是,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那就好了。但是事情来了,自然会做,别人问问题,自然会回答,自然会了知种种缘起,他有个自然的智慧在里面,自然智、无师智自然有的,但是不作意的,不能觉得自己有智慧、觉得自己怎么样,一有觉得,那就有落处了、又不行了。
看书不能看那些复杂的书,要看直指的书、直截了当的书。看复杂的书就会有落处、就会想的多,看那些文字要活的、活泼泼的,就像你玩花一样,有那种感觉:哎呀,看那书太好了。这种感觉看书才有用,如果说:哎呀,这种书太沉重了、太难懂了。那就不好了,起烦燥了,那就不能看了,会带起烦恼。看书就是看花一样、作游戏一样,亲切的很、轻松,要看那些文字。
学人:好像要朝里面追着看。
净明山人:对,这样的体会会不断加深,在这里面培养。
禅与商
净明山人
善财问:禅道号称智慧高峰,商道以谋略著称,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山人答:禅者的智慧是照机的流露,商家的谋略乃权衡的流动。
禅者所用的是觉性光明,商家所用的是物资财富。
禅者行于平常自然而机锋顿现,商家经营精思筹划而出奇制胜。
禅者智不得有无而兴无用之大用,商家为谋先机而力图竞争发展。
善财问:商道以财富为目的,那么禅道是如何看待“财富”的?
山人答:
禅道的真财富就是觉性的光明,是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禅达人法本空,外在的财富只是因缘的虚现,故平等无住,不贪不厌,既不执着于清贫,也不放逸于享乐,任运虚怀,随缘而行。如果禅人在商界行事,则了欲求、照机用、透境界、安本位、行权变,以无得心善于经营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利乐一切而常居无为之中。
善财问: 怎么感到《华严经》的菩萨们那么有“钱”呢?总能让大众各取所需,广为布施物质财富。难道精神财富不能转为物质财富吗?
山人答:
华严菩萨大心、大智、大愿、大行,所以感现大富宝藏,究其因,正是精神财富转为物质财富的例证。精神是能造、能用的万法之本,物质是所造、所用的万法之相,一切物质财富都是精神财富转化的结果,这正是业智与报境的关系。
大心必能包容一切
大智必能观照一切
大愿必能推动一切
大行必能发展一切
这“一切”就是精神财富转为物质财富的菩萨之道!
开心问:
现代的商人,为什么多是“奸诈”的呢?为什么多是行贿,受贿的呢?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都能溶入佛学的。社会的丑陋与美丽总是同步存在的。那么作为我们,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该如何看待这些现实,和处理这些现实呢?大心,大智,大愿,大行需要什么前提呢???我们都如何具备呢?
山人答:这是一个善恶相待的世界,但禅悟者以清净一元、平等无别的心去显现这一切。我们以觉性的光明去供养禅心灵的一切美德:用文字、艺术、对话等,唤醒人们本有的真心。闻思修是前提,凡是认真思考人生的人,总有开发向上的机缘。真正发自内心的问题,是智慧的源头。
善财问:禅与商融为一体的过程,是不是根本智转化成差别智的过程呢?
1、商品要通过差异化来获取比较优势,获取附加价值;如果商品同质化,就赚不到什么钱了。就是说必须差别智发达,才会成为赢家,因此差别智就是典型的世间智。
2、但如果光是有发达的差别智,而没有根本智的觉照,又容易迷于钱、权、利等障碍中不能自拔,成为钱的奴隶,而不得自在。
3、没有钱,是不自由的;有钱,也可能是不自由的。禅与商的结合,能不能达到这种“和谐”与“自由”呢?
山人答:
1、没有根本智的差别智属于世间俗智,不可称差别智。2、那是识情迷失物欲的流浪。3、以禅的见地与修养去经商,在物质世界妙用于差别智与方便法,那是禅商不二的至美境界,维摩居士就是禅智与商行的完美“和谐”,以达到“自由”行化的作用。
善财问: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说,没有开发出差别智的根本智,不可称为根本智呢?末学观不少禅人参禅打坐头头是道,进入生活则格格不入。超凡入圣(根本智)难,超圣入凡(差别智)更难。那么是否可这样对治呢:商人参禅打坐,以开发其根本智;禅人深入生活,以开发其差别智。
山人答:没有开发出差别智时,根本智暂处于本位中,自心清净不染六尘,唯于境缘中不得力,故禅人有照机透境开发差别智与妙能的过程。这样的对治正体现了禅的价值。商人若得根本智,即再也不被商场烦恼所困,自有一片清凉地;禅人若深入生活,觉性才得以活泼妙用,触途成观,差别智与方便力都得以开发,才能圆满自性的功德。
|
|
|
本帖最后由 zhychina 于 2013-3-6 21:37 编辑
道力与境界之应无所住
净明山人
◆……不受影响,不把他当回事,魔来了也是如此,他自生自灭,他自己消解,好像蛇一样,盘起来它自己消解了。好像流水一样,无论是清净的水还是染污的水,流过就流过了。好像白云一样,所以说到了这里的人、禅师他都有一种像诗情画意的东西出来,因为他有这种白云的意境,有青山、流水、和风的意境,像百花开、草木,他自然会写诗、写偈子,自然就来了,因为他不把人世间的烦恼放在心上,八风不动,没有什么落处了,他自然很活泼,自然会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说,一般禅师到三地的不少,他到了这里,他就不一样,他讲话很风趣的、写东西很灵活的、有一种活力产生了,就是三地。为什么?他不把人世间的名利、地位、烦恼,不通在上面了,没有了。他的心里面就像虚空、白云、山谷、流水、日月、松风、江涛……,呵呀,这么自然,他就这样子,你说,他多么美妙。就是说,禅师有诗情画意就是从这里来的。到这里还不行,还要打成一片,念念觉照,而觉即空、空即觉,24小时都在这里面,而且甚至把诗情画意的执着也没有,也没有觉得灵妙、也没有觉得怎么样,都化掉了,化得干干净净的,那他就大用就起来了,这里才有道力。
到了第三地还没有道力,到第四地开始有一点了,第五地就不一样了,慧照照慧,别人和你辩论讲什么,没有人可以辩得过你,无论提什么问题,一提出来就能回答;无论碰到什么问题,一问就能够了知,知道这个人这样那样,都知道,慧照照慧就起来了,第五地叫什么?叫世界通嘛,他的名字叫世界通了。
但是,修行最怕的是什么?停留在一个地方,所以说,叫应无所住。你无论是理和明,你如果落在理上,就停留了,后面就没有了。如果你见到了本性了,你就是满足于这一点、执着于这个本性,老是觉得我开悟了、我见性了,那你就落在这里面,就有所依,你后面就没有了,就停在这个地方。甚至有的人是回忆,我过去曾经打开过了,噢,开悟的时候怎么怎么样,师父也印证了,老是去回忆这个,我过去怎么样。现在呢,你现在没有这样啊?你现在没有赤裸裸的、没有灵妙啊,那你没有用,又覆盖了。你要时时刻刻这样,而怎么样才能时时刻刻这样呢?一个要离分别,要离开前后际分别、或者回忆、或者师父这一边都不要执着,只是当下,当下明白、当下平直、无分别。然后还要注意到平常,你不平常、你有所求、觉得自己开悟很高、觉得怎么样。好,你完了,你就会覆盖的。
◆……这里岔路很多,无论落境界、落法门、落在禅定上、落在觉受上、落在地位阶级上、等等一切上都不行,到这里真的进入了本性的境界,其实和十地和佛的境界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一些差异,力量上、智慧上有些差异,开发得不足而已,禅宗不讲地位,但是密宗讲一些地位,讲一些地位使人有一些方向,但是大智慧的人,大悟现前,他根本不谈这些。但是我们的悟力不够、力量不够,讲一些这些使我们不断的契入、不断的相应,有一个方便的路可以走,知道自己在哪里,这个是有作用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一些大手印、大圆满的教言,我们会更加明白。
……就是不要跟境界跑、不要跟妄念走、不要有用功的心在,就是你打坐不要在打坐上、睡觉不要在睡觉上,这里面不要再增加一点东西,就是所谓的无心,只要你在无心当中去觉照的话,这个就是定了,不要另外求定,不要落在觉受上,譬如说,有一天好像定得特别深、或者特别空、或者特别乐、或者身体特别舒畅,等等一切,这里面都不能起分别。如果一起分别的话,他就走岔路了。所以说,你这个定是我们本性的本定,本来定的地方,不要再加一个定,自然会相应的,只要在你的当下,不要加任何一点东西、不要再起任何分别,那么安住不动,他自然就是定,时时刻刻这样做,那么他就赤赤裸裸的显现。
这里面前后不能对比,自己和别人不能对比,不能落在文字上、落在境界上、落在感觉上,一切都不落,这就是大修行、是正修、在正定当中,就可以了。然后以这个作功夫的智慧去体会佛祖的开示,去体会他,体会一次会增加一次的力量和觉受,不一样,越来越明白。然后你知道吃饭也是定、走路也是定、干活都在定当中,没有不定,然后你不要起一个定、不要再起一个东西来,那就是了,一直这样修下去,那么很自然的就相应了。
|
|
|
本帖最后由 zhychina 于 2013-3-7 10:08 编辑
覆盖了,怎样恢复
净明山人
问:有时候事情较重大,透不过、覆盖了,要怎样恢复过来?
净明山人:要恢复的时候,如果定力还在的话,可以看看书对照一下。
如果定力没有了、心散乱了、疲惫了,那就要关起门来睡觉,让他睡个够。睡醒了以后,喝喝茶、打打坐、散散步,它他就回来了。疲劳的时候,你怎么用功都不行的。一定要让他睡个够,休息够了、精神充足了,回光一照,又回来了。
但是你在这种疲倦、那种散乱当中,一定要执着回来而回忆过去的境界,那就越来越远,又回不来了。古人讲,要“舍”,也可以叫舍、也可以叫放下、放舍一切,或者叫休歇,休歇一切、休歇诸缘。
“休歇一切”乃是十大方便当中的第一个,悟后真修里的第一,一切缘都不管他,放下来休息!这样它就来了、回来了。睡觉睡够了就好了,自然会恢复。因为它始终在那里的,只是疲倦、事多、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影响了。
只要信心还在,智慧还在,自己还是能够安心的,那么他就会恢复。信心没有了,智慧没有了,又不安心,那就跑远了。信心很重要,信心有的话,不会怀疑。有的人当他状态好的时候,他说:噢,这就是。当他破坏了:哎,我这怎么?是不是呀?原来的还行不行呀?他疑惑了。疑惑久了,就丢掉了。不能疑惑,一定要有信心。
而且要有智慧,知道现在这个状态是暂时的,现在的烦恼、疲惫、现在的不清净是暂时的,都会过去的、是无常的。一过去,又会回来的。所以说,要智慧。境界可以丢,智慧不能丢。
最后,无论怎么样,心都要安下来。无论外边怎么吵闹、怎么疲惫,你这个心都要安下来。安下来,或者念咒、或者睡觉、或者散散步、或者怎么样,总要使它安下来,安下来就回来了。
这些都叫经验、方便。其实古代的大德,对这些都是很有经验的。有的人知道脚跟力量不够,去参学善知识,有的再参一些话头,再去自己回光反照等等。自己真的明白了,就不执着打坐了。所以百丈见一个在打坐、一个在睡觉。他说睡觉的,噢,你是真修禅定。他说打坐的,你在打妄想。就是说,明白了就要放松,不能再执着,让他自然。睡觉的其实没有睡着,他在那里绵密觉照。那个打坐的,拼命的想入定、想定下来,他这个想就是打妄想,偏偏定不下来。所以说,要无所求,不求境界、不求禅定、不求智慧、也不求作佛、也不求成就、都不求了,现在就是,安住当下。你有个求在里面,又打妄想了。
但是,可以作游戏,大家在一起作作游戏,不能死板,不能落于一定的一种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人说说话、作作游戏都可以的,只要不著意,本性能够清净,这些都没有障碍。一旦染污了、著意了,那就要马上回来、要注意了,等于是给作游戏作去了,那就不行了。像你遇亲人什么的,跟他说说话、等等,你要把他当作游戏、不要认真,同时对别人要有帮助,帮助也是自然的,也不是作意的。
作意的话,就会有一股气出来,一股力量、执着的力量就出来了,好像有个东西勉强塞给别人一样,有个力量出去了,就要漏了、有漏了,你回来会很疲惫、很吃力了、精神也不爽了、就没有那么好了。但是你无心的作作游戏,那么等于是你说等于没有说、做了等于没有做。那就好了,要体会到这一层。
内心不能带着任何的那种感觉,譬如说,自己曾经做了什么错事、任何负罪感、任何不满足感、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任何任何东西都不能带,见到人不能比较,觉得你修得比我好、我比你差,这样一比就完了。和师父也不能比较,要在本性的地方体会、在作用处体会,师父的作用是本性的光明,而我们接受这个作用也是本性的光明,在根本的地方体会,不能人和人去比较,一比较就有落处。
我们对众生的了知是当下的,我们讲课、作用都是在当下显现。而这个众生就是我们的作用、显现的相,但是我们心中没有相、但是能够显相。如果你心中有相,这个相和别人就会比较,你拿着这个相,好不好、美不美、功夫高低等等,拿着这个东西和别人比较,就是外道了、就著相了。而你的心没有相,他的显现就是本性的作用、本性显现的,这里面没有比较,都是现量,所以叫现量。一比较,就是比量了。通过比量,再起种种的妄想、胡思乱想,那就是非量了,猜疑多了,别人这样那样都放在心上,猜疑就多了,那就非量了,就走得更远了。所以说,都是现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