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缠非缠 禅非禅(节选) ——风之子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1:03: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自由者,缠也。世间缠中出入妄求解脱者,不外乎四种途径:一者,求诸心外之物;二者,求诸物外之心;三者,于心物一如处摸索;四者,于非心非物间探求。除此之外,别无它途。凡此四种,皆妄心执计,戏论也。
  

   求诸心外之物者,以心映物,心乃物之功能。所谓格物致知,尽物之理而行,则心解脱也。由此,必先假设物之理存,而心能体物。所谓物之理者,实乃妄心执计也。有此物方有此物之理,吾辈能知之所谓宇宙之理,先因有此吾辈所在之宇宙矣。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发展亦已证明,脱离观察者之所谓物之理无意义也。吾辈所在之宇宙,实乃吾辈之共业所感,岂仅此唯一之宇宙哉!求诸心外之物者,实乃求诸吾辈所感之共业,相缠相续,幻戏也。

  

   求诸物外之心者,臆想心可离物而解脱。而离物,心岂可存?或言不可离物者乃妄心,有一常住真心,无去无来、本来解脱、能为万物主者,真热昏之胡话也。此辈企求去妄存真,而不知妄之真妄、真之妄真,求真实妄、去妄无真。吾辈之心,物象之集也,此心本无寄,相缠相续,幻戏也。

  

   于心物一如处摸索者,臆测所谓心物一元乃宇宙之真源,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穷心则尽理、尽理则了心,返本归源、一解百解、一了百了。此辈言论极为流行,现今所谓禅者,多有此般言论。而万法归一,一犹是生死之根源。所谓返本归源,本无所本、源而非源,能本能源者非本非源,相缠相续,幻戏也。

  

   于非心非物间探求者,不立心物而立一非心非物之源,归依此而得解脱也。或曰上帝、或曰神、或曰真主、或曰真理、或曰解脱、或曰主宰、或曰大梵、或曰大道、或曰真空,如此种种、不可遍数。此辈者,实乃痴心狂想,妄计心物之非而立非心非物,不知非心即心、非物即物,不立而遍立,相缠相续,幻戏也。

  

   所谓除此四种之外,别无它途者,禅也,离诸以上四种戏论矣。禅者,非途;别无而非无、无别而非别。

  

   诗曰:

  

  红尘醉入几围城,刹那悲欢化酒倾。岁月歌回心远大,乾坤影动眼空明。

  皆缘皆我皆同病,非妄非真非二名。东海藏身山走马,天台华顶作么生?

  道者,因世而有,离于世而言道者,臆测也;机者,因时而发,离于时而言机者,臆测也。世存而道有,时现而机发。假道而逃世、离时而投机者,痴人也。世不可逃、道无可假,机等得失、时一去来。世者、时者,心之共业也。道者、机者,共业之心也。

  

   心者,业之集也。物象者,业之显发也。所谓阴阳者,离心而论阴阳,名言也。离心无所谓阴阳。阳者,业之显发也;阴者,业之藏隐也。一阴一阳,成此共业之心,即道也。道者,必依世而托时,道本无道,依托心之共业而道也。世所好论阴阳者,有句而无义,臆测也。

  

   时者,非时,是名时。时者,非去来今也。去来今者,名言也,终不可得。机者,阴阳之易也。易而不易,不易而易,是为易也。机不离心,离心之机,不可得也。心不离机,离机之心,亦不可得也。

  

   心者,毕竟空也;业者,毕竟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为空也。寻空守空者,痴人也。能空非空、所空非空,非空而空、非能非所。以禅为一切皆空者,大误矣!

  

   诗曰:

  

  秋深于水夕涨风,微蓝缥缈紫朦胧。千重影没乾坤幻,四起声浮今古空。

  恍觉燃灯汰孤寂,犹迷举指扣圆通。天心处处明如昼,一点冰花溅火红。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1-7-15 11:03:47 |只看该作者
nh_wzg

2 楼 发表于:3/12/2011 11:14:56 AM  
    《《缠非缠 禅非禅 枯木龙吟照大千》《教你打坐》《论语详解 - 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缠中说禅].pdf》
  参考阅读: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768096.html

  ===节选===

  打坐,没有任何让你偷心的地方,你的意识怎么变花招都没用,而不穿越这意识

  的所有花招,你就没法直面生死本身。

  

  而不直面生死,你的打坐又有什么鸭屁用?要不被生死所骗,首先就要不被自己

  所骗。生死,不过是一个骗局,而这骗局包括了你的所有,你的所有都在这骗局

  之中,而不首先戳穿自己,你就永远被生死所骗。

  

  被骗的,总是能被骗的。而谁又是这能被骗的呢?

  

  参!

  ===节选===

  站在打坐的角度,第一重的妄想,就是名的妄想。名之缠,当然在后现代哲学以

  及其他所谓的智者那里也有所觉察,他们希望破名之缠,以为这样就得到一个本

  真的天地,却不知道破名之缠恰恰被名所缠,名、概念系统这类玩意,就是妄想,

  用一个妄想去破一个妄想,如砍头觅头,愚痴矣。

  

  而名的妄想下,第二重相的妄想,就更不是常人所能明了。你六识所对,都在妄

  想之中,而你的六识,更在妄想中。可笑一些痴人,玩什么当下直观,却不知道,

  这不过依然在最粗糙的相之妄想中。

  

  你的一切,你的世界,宇宙时空,天堂地狱、等等一切,都在相之妄想中。这妄

  想,相续相缠,演绎出所有的世界、所有的生存与死亡。

  

  打坐,本质上也是一个大妄想。希望以打坐去破妄想,那更是一个大妄想。这里,

  你无路可走,无门可入。

  

  无路可走,无门可入,方有少分相似。究竟如何?参!

  ===节选===

   上面说了“学”,现在继续说这“习”字。甲骨文中“习”是“羽”字下从

  “日”,后来篆书误把“日”写成“白”,将错就错,一直流传下来,结果现在

  的繁体字里,“羽”字下从“白”,简体字就干脆把“羽”字劈成两半,“白、

  日”都不要,结果简体字就只剩下这无边的黑暗了。简体字,配合白话文的一种

  垃圾符号,把含义丰富的中文逐步强奸成西文那种垃圾符号,这就是历史的现实

  和现实的历史。

  

   “习”, “羽”字下从“日”, 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 这个“习”

  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就是

  “习”,也才是“习”。但后来所有的解释,都把“习”当成不断、反复、频频地练习、温习、复习之类的玩意,典型的白话文鸭子思维,以为不断上下左右地

  折腾就可以表现出色、工夫了得、赢得奖赏,真是既无情趣、又无品位,中文堕

  落成这样子,真是悲哀、悲哀!

  ===节选===

  地练习、温习、复习之类的玩意,典型的白话文鸭子思维,以为不断上下左右地

  折腾就可以表现出色、工夫了得、赢得奖赏,真是既无情趣、又无品位,中文堕

  落成这样子,真是悲哀、悲哀!

  

   “学”而“习”, 就是“闻“圣人之道”、 见“圣人之道”、 “对照”“圣

  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而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不

  “学”“圣人之道”,无以得乘天地之正气。“学”,得“圣人之道”之体;

  “习”,施“圣人之道”之用。不“学”无以成其“习”,不“习”无以成其

  “学”,全体而大用,这才算是“学”而“习”之。何谓之“之”?成圣人之道

  也。

  

   “学”而“习”之,必与其时,所以有“学而时习之”。“时”者,天时,

  非依其时,乃与其时、时其时也。依其时者,小人也;与其时者,君子也;时其

  时者,君子行成“圣人之道”也。可笑几乎所有的解释,都将“时”弄成所谓按

  时、依时、适时之类的玩意,真不知其时矣。而“时其时”者,必得乘天地之正

  气,此谓得其天时也。“时其时”者,非得天与其时,乃与天其时也。由此可见,

  所谓天时,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也。不如此知之,实不知何谓“时”矣。

  

   “学而时习之”,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

  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

  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样,才能“不亦说乎”。后面这句“不亦说乎”,就

  不用解释了吧。

  “学而时习之”,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风云际会、波随浪逐,感而“有朋自远

  方来”。“有”,非“有无”、“持有”之“有”,乃《左传》“是不有寡君也”

  之“有”,“友”之通假也。几乎所有的解释都将“有”解释成“有无”、“持

  有”之“有”,大谬矣。

  

   何谓“友”?“同志为友”, 志向相同者也。 甲骨文中, “友”为双手并列,

  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而互助合作,才是“友”。不过后来一切都变味了,“同

  志”这词,特别经过上世纪的洗礼,已经变得十分可笑。现在就更不能用了,现

  在是,当鸭子不当鸭子想要当“鹅”了,就“同志”了,从“鸭子”进化成

  “鹅”,真是越来越大,有前途呀。

  

   且不说那些“鸭子”和“鹅”,在《论语》里,“有”或“友”的共同志

  向就是同成“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不是独自去偷欢的私道、小道,是普

  及天下、 大善天下的公道、 大道。 要成“圣人之道”, 成“圣人”, 必须先“圣”

  其时,不“圣”其时,何以“圣”其人?圣人者,必圣其时、必圣其地、必圣其

  人,复圣它时、复圣它地、复圣它人也。而君子行“圣人之道”,必有之、方类

  之。

  

   “朋”者,“凤”之古字也,本义为凤凰。“朋自远方”者,“有凤来仪”

  也。 《尚书·益稷》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 ”, 而“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实本于此。“有凤来仪”之地,即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而行“圣人

  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行“圣人之道”之君子“自远方来”,就是“有凤来仪”。“仪”者,法度也。“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法度也。以“圣人

  之道”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才是真行“圣人之

  道”。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圣人之道”不是凭空而起,源远

  而流长。 “方”, 非方向之类, 而是“旁”的通假, 广大的意思。 《尚书·立政》 ,

  “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行”,君子“行”圣

  人之道,也是“方行”,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人之道之

  “行”。

  

   “自”,不是介词。文言文不是垃圾白话文,N 个字都表示不出一个意思来,

  文言文的“自远方来”不是垃圾白话文的“自远方来”, 每一个字都有着独立的

  意思, 把“自”当成介词表示时间、 方位的由始, 都是吃白话文垃圾太多的结果。

  “自”者, 依旧、 依然也。 依旧、 依然“有凤来仪”, “圣人之道”不断也。 “来”,

  由彼至此、由远及近,浩浩汤汤,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天地浩然正气升腾之

  景象也。圣人之道,大道流行,其远矣,其方矣。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

  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

  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

  法度之, 教化之, 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 这样, 才能“不亦乐乎”。 “乐”

  者,非 le,是 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

  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首要且常态地必然会面

  对“人不知”的问题。 如果“人皆知”了, 就无所谓“法度之, 教化之”。 行“圣

  人之道”,乃难行之行,所谓知易难行,知且不易,行则更难。

  

   “人不知而不愠”,几乎所有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理解”之

  类的玩意。“人不知而不愠”快成了现在酸死人的“理解万岁”的对应物了。但

  这里的“知”不是本义的“知”,而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

  道”,而是“人没有智慧”。

  

   “人”,一般指别人,但这里的别人特指那些不能“闻、见、学、行”“圣

  人之道”的人,也就是行“圣人之道”时需要“法度之,教化之”的人。“人不

  知”,这些人没有智慧,没有什么智慧?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

  的智慧。

  

   比起“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上面“知”的错解就是小菜了。对于这

  个“愠”, 《论语》成书后,所有解释都是“生气、愤怒”之类。其实,“愠”,

  发 yun 音,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去声,就是通常解释“生气、愤怒”的那个,

  但这在这里大错特错,这里的音调应该发上声,解释为“郁结”。《孔子家语》

  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其中的“愠”就是发上声,解释为“郁

  结”。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不愠”, 是“使之不愠”的意思, “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谁使之?

  行“圣人之道”的人。“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人“不知”,各种不好

  的情绪就会“郁结”其中,就会生病,对于中医来看,所有的病,归根结底就是

  “愠”,就是“郁结”。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

  知”的人组成,那么同样要“愠”,同样要生出“郁结”来,所谓民怨沸腾、夫

  妻不和、冷战热战,等等,都是由“不知”而“愠”的结果。

  

   一个和谐的世界、 一个大同世界、 一个政通人和的世界, 前提必然是“不愠”

  的,行“圣人之道”的人就是要使得“不知之人”变得“不愠”,使得“不知之

  世界”变得“不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如“南风之熏”般

  地行“圣人之道”,一个最重要的成果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就是和谐,就是

  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天下

  几乎都是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闻、见、学、

  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地熏染

  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

  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

  之道”的人。

  《论语》二十篇,实为一大文章,而首章三个“不亦”,为文章之纲领,也是儒

  学之总纲。世人皆说《易》难解,实则,《易》是隐而难,《论语》是显而难,

  是难上加难。《论语》书成后,真能解首章的,千古以来,未曾见也。而首章都

  不能解,后面就更是以盲引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18:3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