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道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德明会员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6 15:54: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网上学习的,后面记录的简单,不对之处请多修正。
2012.11.9

一、茶道:是饮茶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味;即通过饮茶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至于饮茶的技巧、规范、品茶的方法叫茶技;表现饮茶技巧,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再现历史上的饮茶情景,是茶艺。
茶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与杨雄都在作品中提到过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客人来了,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据<茶经>记载,寺院里的僧人在两晋的时候,就开始用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如云济和尚就经常以茶待客。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坐禅修行。佛教徒过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教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使他成了僧侣们的最理想饮料。
古人认为茶有三德:一是驱睡意,做茶可以通宵不眠;二是满腹时可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各种欲望。
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国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尤为密切。
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为禅门茶道的特色。
唐代赵州大师三称“吃茶去”,使得吃茶去成为禅林的经典公案。
二、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通过饮茶活动,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茶人以流传千古的“和、敬、清、寂”四字来予以概括,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和平,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种传统的儒、释、道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三、茶之道
人与茶的互动之道;茶如何影响人,与人互动;
见茶觉性
   晶莹剔透   天机  大道   天道  没有隐私  刚正  木讷  老实本分     不要机心太重   人机浅者,天机深  近乎仁者。
启示:要身心通透,像茶一样。
倒水  亲水  无任何隐藏  觉悟修行之理
  体会 等过程领悟人生感悟生命之道  借茶悟道  觉性
人对茶的影响: 茶就是药(中药)作用:通中脉  药效:祛病健身
通过茶来传法     用茶来觉心,把心注入到茶中。
四、茶道    四辩
1辩水   雨水  井水  自来水  河水等  能力
2辩茶叶   喝下去知道茶叶的相关知识,辩茶叶时间,几年了,采茶的那一年情况茶叶是生长在山上或平原南方还是北方,生长的过程中是多雨还是多雾,日照怎么样等等,采茶的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等等。
3辩人  谁倒茶辩水 脾气  性格  健康状况
两个步骤:辩茶气  体会水的凝聚程度,荷叶露珠  洪水泛滥 凝散判断当时的心态。
时间3-5秒钟左右,足矣
咽下去体会“茶力”咽下去的力道,是到喉呀胸呀脐呀丹田等
是像高山坠物状,小溪流淌状,线状,蚯蚓刨地状,瀑布状。
代表生命状况,品德个性  恒常不变的生命状况
香:品德高尚  心性纯洁
水中的香味比茶香更加沁人心脾
4.辩心 辩境界 t
体会茶神(气力神)水力道下去后往全身散,透五脏六腑、四肢、透皮肤(力道、神韵)
辩人的智慧品味
1.
工具要清洁、轻巧、灵巧灵活  顺手

2.
茶主  真心诚意  淡定

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要把福注入进去(健康快乐等等)
均匀   每个杯子里盛水一样
   每杯水一次性倒净。让水溢出来。不可停滞。尽水尽心。
备用杯子    尽心以知性   尽兴以知天
品茶中的心   茶中的大的乾坤。
茶文化  酒文化  水文化代表者三种不同的文化
酒文化是一种同的文化
水文化是一种润的文化
茶文化是一种清的文化,他帮助中国人从浊世当中走出来。
身正心正茶气正
茶七  酒满   饭八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22 22:5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