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道家思想与武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21:26: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阳子       
1 楼 发表于:5/14/2010 10:24:11 PM
   
  

[杏苑文化] 道家思想与武学

  

  

  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很多涵义和解释,对于中国武学来说,道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武学中可以从中取得营养,以哲学来指导和阐明武学,从而促时了武学的哲理化和技术的体系化。

运用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对立事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在一起,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来阐明武学的规律,这就是武学的哲学之道。这方面中国的道家哲学是构成中国武学战略战术的思想基础。在《老子》中变与常、有与无、虚与实、阴与阳、刚与柔、动与静、进与退、前与后、伸与屈、正与反、小与大、开与合、攻与守、始与终等等,均以对立的双方来说明“道”及极现象。在国术中太极拳于这一方面更能体现。

“反”是老子哲学的另一核心,从“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等来论述,说明对立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武学中,如在一定条件下无招胜有招,但也有转化为有招胜无招的可能。

“一阴一阳谓之道”但老子哲学中对“阴”一面阐述得较多,阴一面指的是柔、虚、守、静、屈、退等,老子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数例如下:

柔则刚,弱则强。

守柔则强。

柔弱胜刚强。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水攻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不行。

老子所说柔弱的含义,是有生命力的指标,它是充满生命的东西,认为它是活动的,流通的,运行的,灵活的,善变而不滞的。水为阴,也水最能合乎这样的标准,因为水无形,随遇而变,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水能流大物,转大石,滴水穿石,水磨刀利。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柔,也没有什么力量比水更能攻坚,守弱是为保存朝气,才能蓬勃的向上发展。

世人对老子的哲学大多都以软弱无能,消极后退,无所用为来解释。这是因为世人对阴阳的转化、消长、互根等的对立统一辩证观没有掌握,其实老子的实质是臭味积极的、前进的、向上的、有生气的、坚忍不拔的。因为其过程是“守柔则台”、“积柔则刚”,如太极拳以柔慢练,用时猛刚而发,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成,众多中国武术中“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等类似于这方面的论述也很多。

道分阴阳,奇正了是阴阳,《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出奇不意,攻其不备”,这一切都是守柔则刚的表现。“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防守是最好的进攻”,这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灵活的变化,也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体现。

举国上下都知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一句话,这句话讲到了内练和外练,可以知道中国武学的整体观念。讲整体观,而不是孤立的某一方面。慢练的太极拳是以意气来支配形体。对于讲速度、力量的拳种,如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也同样强调意和形合,所讲的也都是内在的精气神,和外在的筋骨皮相相合,以整体观念来指导,这也是道的体现。“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阳缺一不可。

习武时只一味的天天打坐内练,固不成武。而一味的强求外在的力气、速度,也只一匹夫,难以升华。中医讲“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动静结合才能使人健康长寿。“刚不可久,柔不可守”,过度的运动少了静养,自不可长久;而只讲静养,少于运动也使人体弱多病。

道,大可至宇宙,小可到毫毛,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是高深的哲学,不能单以西方国家的矛盾所能以理解。世人不理解道之存在,不懂得道之深义,而视为无道。

吴南京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22:18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