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7-13
- 最后登录
- 2019-3-5
- 在线时间
- 108 小时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8
- 帖子
- 369
- 精华
- 2
- UID
- 22
  
|
只将食粥致神仙——道门食粥法
道门中人崇尚清静无为、素朴自然,凡事反对走极端,做事情注重做到适中、适度。道门中人这种对待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必然会体现于日常饮食起居之中,笔者近日翻阅《道家养生术》(该书由陈耀庭、李子微、刘仲宇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一书即获致这一印象。该书中介绍有关食、煮粥之法的部分尤其引起笔者的注意,觉得有着极高的养生学方面的价值,因之不揣固陋,写下如下的文字,以期能与读者诸君共享。
一 粥之妙用
陆放翁有诗云:“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其意思是说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当然,在这里食粥成仙是一种带有文学修辞色彩的说法,不过,在道门中人看来,食粥成仙也并非完全虚妄,煮粥、食粥自有其妙处所在。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道门食粥之功用。
其一,是食粥本身所能给人体带来的生理学方面的益处。就这方面来说,古代医家和历代道门中人对此都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史记?仓公传》中载有仓公为赵章诊病之事:仓公断言赵章必于五日后而亡。但是赵章却是十日后才死去。据仓公的解释,赵章之所以多活了五日,是因为他嗜好吃粥,而粥有使人体“中藏实”之功效,故赵章能多活五日。由此看来,食粥有使人“中藏”充实、延年益寿之功能。又,道门中人已经注意到食粥之妙用还表现为可以使胃气畅通、生津快胃、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据清人梁章钜在《退庵随笔》卷十二中记载:“……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卷一之《晨兴》中也说:“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
其二,对于道门中人来说,煮粥、食粥还具有修道、养生的文化层面的意义。本文开头即言,道门崇尚清心寡欲、素朴自然,这种人生旨趣和追求反映在饮食起居上就体现为少吃油腻之类的荤食,多吃清淡之类的素食。而粥最合道门中人于饮食方面的品质要求,粥之色为白,代表着素朴自然;粥又极为简单易得,最合道门清心寡欲之旨趣。因此,在道门中人看来,食粥又具有了文化上的含义,它寄托着道门中人的人生取向和人生追求,体现着对于宇宙、自然的态度。对于那些具有坚定信仰的道人来说,食粥成了通往神仙之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步骤,食粥和修道成仙之间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清人梁章钜说得好:“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为寝食之间耳。”(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二)因此,食粥虽是小事,食粥这一行为本身却会因人、因事、因境而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对于道门中人来说,吃粥、煮粥以及如何吃都会体现出道门中人的修道方法是否精妙和修道境界的高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前文放翁诗中食粥致仙的说法是很有颇得个中三昧、有其精妙之处的。
二 煮粥之法
大凡有心之人,历经岁月之沧桑巨变皆能累积一定之经验、洞察事物之定规。食粥、煮粥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生理的和文化上的重大意义,那么想必历代道门中人于煮粥之法上用力甚勤,定会探索出煮粥、食粥之定则。读罢该书,笔者不禁为其中煮食之法之周详、细致而唏嘘赞叹。
就道门煮粥之法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是择米。
就这一环节来说,清人曹庭栋于《老老恒言》中作了较周详的论述,他主张:“米用梗,以香稻为最,晚稻性软,亦可取,早稻次之,陈廪米则欠腻滑矣。秋谷新凿者,香气足,脱谷久,渐有故气,须以谷悬通风处。”
由此可见,道门已经注意到了各类型及各季节所产之米的性状与用其所煮之粥之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取水。
米选好后需以水配合煮之。不过,在道门中人看来,取用什么样的水绝非无关紧要,只有好水才能煮出质量上乘的好粥。如果取水不当,则会因此而影响粥的味道和性状。一般来说,初春下雨的时候取的水为最佳,因为此水乃蕴含春阳生发之气;梅雨时节之水因受湿热薰蒸之作用,用此水煮粥就会因人体感受其气而突生病变,物感受其气则易发霉,故不可用;夏秋之水因受淫雨为潦的作用,故此时之水郁深而发骤,此水利热,不利于人体阴湿之气的产生,故最好不用;就腊月雪水来说,以之煮粥则具有甘寒解毒,治疗季节病之功效;而春天之雪水则因为其中易生虫而导致破坏其水质,一般不用。另外,四时长流之水一般都适宜用来煮粥;山泉之水则要视其地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池沼止水则不可用,因为其中会有毒质;井水清冽,尤其是平旦时分取的井水尤佳,为井水之精华,因为此时“天一真气”浮于水面,以之煮粥,不需借助他物,就能使粥具有天的微绿色,并且味道香美无比;而缸贮之水,最好沉朱砂于缸底,以达到解缸水之毒、令人体健康之效果。
第三是火候。
煮粥的时候,对火候的把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说,煮粥的火候以把米煮糜烂为度,如果火候不到,则气味不足;太过,则气味遂减。同样,对于生火之柴的选取也是颇有讲究的。柴火以桑木之类为佳,因为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吸取了箕星的精华,能除风、助药力,而对于栎炭所生之火来说,其火性比较“紧”一些,所以要不间断地保持火势,不停滞。道门中人还注意到煮粥的时候要先煮水,待把水煮沸后用勺子搅拌,使沸水停一会儿,然后再反复十来次,达到使水性动荡的目的,这时下米才是最佳的时候。另外,煮粥所用之器皿也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煮粥多用瓷罐,最好不要用铜锡所制的器皿。
三 食粥之法
粥煮好之后,当然就进入了吃粥的环节。但是食粥也不是一件简单粗暴之事。道门强调食粥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可以使身体强健,享尽天年。但是就把食粥作为一种调养手段来说,“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是在吃粥后不宜再食其他的食物;食粥也不要吃得过饱,虽然粥是易消化之物,但只要稍微觉得胃有肿胀的感觉,便有可能是胃受到了伤害的预兆;吃粥要趁热吃,这样可以使身体微微出汗,达到通利血脉的目的。最后,粥也不宜与其他物混同吃,因为这样就不能完全吸收其精华。
道门中人崇尚清静无为、素朴自然,凡事反对走极端,做事情注重做到适中、适度。道门中人这种对待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必然会体现于日常饮食起居之中,笔者近日翻阅《道家养生术》(该书由陈耀庭、李子微、刘仲宇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一书即获致这一印象。该书中介绍有关食、煮粥之法的部分尤其引起笔者的注意,觉得有着极高的养生学方面的价值,因之不揣固陋,写下如下的文字,以期能与读者诸君共享。
一 粥之妙用
陆放翁有诗云:“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其意思是说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当然,在这里食粥成仙是一种带有文学修辞色彩的说法,不过,在道门中人看来,食粥成仙也并非完全虚妄,煮粥、食粥自有其妙处所在。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道门食粥之功用。
其一,是食粥本身所能给人体带来的生理学方面的益处。就这方面来说,古代医家和历代道门中人对此都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史记?仓公传》中载有仓公为赵章诊病之事:仓公断言赵章必于五日后而亡。但是赵章却是十日后才死去。据仓公的解释,赵章之所以多活了五日,是因为他嗜好吃粥,而粥有使人体“中藏实”之功效,故赵章能多活五日。由此看来,食粥有使人“中藏”充实、延年益寿之功能。又,道门中人已经注意到食粥之妙用还表现为可以使胃气畅通、生津快胃、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据清人梁章钜在《退庵随笔》卷十二中记载:“……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卷一之《晨兴》中也说:“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
其二,对于道门中人来说,煮粥、食粥还具有修道、养生的文化层面的意义。本文开头即言,道门崇尚清心寡欲、素朴自然,这种人生旨趣和追求反映在饮食起居上就体现为少吃油腻之类的荤食,多吃清淡之类的素食。而粥最合道门中人于饮食方面的品质要求,粥之色为白,代表着素朴自然;粥又极为简单易得,最合道门清心寡欲之旨趣。因此,在道门中人看来,食粥又具有了文化上的含义,它寄托着道门中人的人生取向和人生追求,体现着对于宇宙、自然的态度。对于那些具有坚定信仰的道人来说,食粥成了通往神仙之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步骤,食粥和修道成仙之间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清人梁章钜说得好:“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为寝食之间耳。”(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二)因此,食粥虽是小事,食粥这一行为本身却会因人、因事、因境而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对于道门中人来说,吃粥、煮粥以及如何吃都会体现出道门中人的修道方法是否精妙和修道境界的高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前文放翁诗中食粥致仙的说法是很有颇得个中三昧、有其精妙之处的。
二 煮粥之法
大凡有心之人,历经岁月之沧桑巨变皆能累积一定之经验、洞察事物之定规。食粥、煮粥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生理的和文化上的重大意义,那么想必历代道门中人于煮粥之法上用力甚勤,定会探索出煮粥、食粥之定则。读罢该书,笔者不禁为其中煮食之法之周详、细致而唏嘘赞叹。
就道门煮粥之法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是择米。
就这一环节来说,清人曹庭栋于《老老恒言》中作了较周详的论述,他主张:“米用梗,以香稻为最,晚稻性软,亦可取,早稻次之,陈廪米则欠腻滑矣。秋谷新凿者,香气足,脱谷久,渐有故气,须以谷悬通风处。”
由此可见,道门已经注意到了各类型及各季节所产之米的性状与用其所煮之粥之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取水。
米选好后需以水配合煮之。不过,在道门中人看来,取用什么样的水绝非无关紧要,只有好水才能煮出质量上乘的好粥。如果取水不当,则会因此而影响粥的味道和性状。一般来说,初春下雨的时候取的水为最佳,因为此水乃蕴含春阳生发之气;梅雨时节之水因受湿热薰蒸之作用,用此水煮粥就会因人体感受其气而突生病变,物感受其气则易发霉,故不可用;夏秋之水因受淫雨为潦的作用,故此时之水郁深而发骤,此水利热,不利于人体阴湿之气的产生,故最好不用;就腊月雪水来说,以之煮粥则具有甘寒解毒,治疗季节病之功效;而春天之雪水则因为其中易生虫而导致破坏其水质,一般不用。另外,四时长流之水一般都适宜用来煮粥;山泉之水则要视其地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池沼止水则不可用,因为其中会有毒质;井水清冽,尤其是平旦时分取的井水尤佳,为井水之精华,因为此时“天一真气”浮于水面,以之煮粥,不需借助他物,就能使粥具有天的微绿色,并且味道香美无比;而缸贮之水,最好沉朱砂于缸底,以达到解缸水之毒、令人体健康之效果。
第三是火候。
煮粥的时候,对火候的把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说,煮粥的火候以把米煮糜烂为度,如果火候不到,则气味不足;太过,则气味遂减。同样,对于生火之柴的选取也是颇有讲究的。柴火以桑木之类为佳,因为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吸取了箕星的精华,能除风、助药力,而对于栎炭所生之火来说,其火性比较“紧”一些,所以要不间断地保持火势,不停滞。道门中人还注意到煮粥的时候要先煮水,待把水煮沸后用勺子搅拌,使沸水停一会儿,然后再反复十来次,达到使水性动荡的目的,这时下米才是最佳的时候。另外,煮粥所用之器皿也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煮粥多用瓷罐,最好不要用铜锡所制的器皿。
三 食粥之法
粥煮好之后,当然就进入了吃粥的环节。但是食粥也不是一件简单粗暴之事。道门强调食粥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可以使身体强健,享尽天年。但是就把食粥作为一种调养手段来说,“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是在吃粥后不宜再食其他的食物;食粥也不要吃得过饱,虽然粥是易消化之物,但只要稍微觉得胃有肿胀的感觉,便有可能是胃受到了伤害的预兆;吃粥要趁热吃,这样可以使身体微微出汗,达到通利血脉的目的。最后,粥也不宜与其他物混同吃,因为这样就不能完全吸收其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