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页 > 养生疗疾 > 修身养性 > 转帖,舌抵上腭:滋补脾肾小动作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2:28:5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阳子  1 楼 发表于:8/14/2009 2:17:15 PM  
     
  舌舔上腭,看似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却可算是中医养生的方法之一。究其原因,与这个动作可以帮助聚集唾液有关。

     在中医里,有种功法叫“吞津练精养生法”。早在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就对此法进行过概括。明代龚居中对“吞津练精养生法”也有新的见解,他指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中医认为,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吞食自己分泌的津液,有滋补脾胃“后天之本”,以固护肾之“先天之本”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唾液中90%是水,此外,还含有球蛋白、黏液蛋白、氨基酸、淀粉酶、溶菌酶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等。一次吞入一定量较洁净的唾液,能够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具体做法为,每日晨起,微闭口唇,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时,随意念将其缓慢吞下,反复3—4次。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阳子

  2 楼 发表于:8/14/2009 2:21:15 PM  
   

                                              《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二)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三)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 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四)对衰老的认识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  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五)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而且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20:1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