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教气功学的影响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22:07: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顺其自然
1 楼 发表于:1/15/2010 10:21:06 AM
   
  

  道教气功长期流传于道教内外,对中国佛、儒、医、武术、民间诸家气功乃至思想学说,均有深刻影响。     道教气功与佛教禅定同步流传、发展,道教一方面吸收融合佛教禅定之学,一方面又对佛教禅定发生影响。南北朝时代,佛教僧尼习练道教服气、辟谷等术者甚众。如北魏名僧昙鸾,曾赴江南从陶弘景学道教炼养法,著有《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今《道藏》中所存《昙鸾法师服气法》,当即其《服气要诀》,其说具释道融合的色彩。天台宗创始人、佛教止观学的集大成者智凯,在其《摩诃止观》、《小止观》中,吸收了道教“六字气”法。宋代以来,道教内丹术曾吸引过一些禅僧,如金丹派南宗三祖薛道光,原为禅师。明清时代有寂无、柳华阳等,以禅僧身份阐扬道教内丹,后者尤以以佛解道著称。佛教少林武术气功,受道教气功影响之迹亦灼然可见。

    道教气功及其炼养理论,对儒学影响更大。理学奠基者周敦颐及先天象数学的创立者邵雍,其学说都与传自名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先天图》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周敦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论模式,源出道教内丹学,其“无欲”、“主静”之说,也出内丹。邵雍咏内丹的诗作,说明他与道教有很深的关系。北宋蜀学的代表人物苏轼,在《养生诀上张安道》中自言“颇留意养生,读书延问方士多矣。”其所述内视、漱咽、守窍、按摩、闭息等法,皆出道教。《东坡杂记·龙虎铅汞说寄子由条》,表现出他对道教内外丹术相当通达。朱熹一生热衷于道教内丹,曾化名考注《周晚掺同契》。明代以来,儒门习练、论述道教内丹者列多,如王阳明自青年时代起就亲近道士兵,修炼内丹,其门下王龙溪、朱得之等皆大谈内丹,朱得之还撰有《宵练匣》论炼养之事。明代泰州学派的罗汝芳,早年曾师事净明道士胡清虚学炼养术。林兆恩则学气功于道士卓晚春,把源于道教的气功编织进其三教合一的学说中。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亦有《渔鼓词》咏内丹。

    道教气功养生学与中医的关系至为密切。道教炼养理论及方法,既多承自中医,而被道教所大大发展了的气功养生学,对中医也有深刻影响。名道士兼医药学家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的气功养生著述,被奉为中医养生学的要籍。道教气功养生、气功医疗之说,不断被中医所吸收。明代以来,中医诸家论气功养生,普遍采摄道教内丹说。如李东垣《兰台秘藏》论安心静坐,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引证丹书,肯定“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陈继儒《养生肤语》称精气神为上品上药。杨继洲《针炙大成》述小周天搬运。朝鲜医籍《东医宝鉴》采用了道书中的炼精法、金液还丹法等多种气功炼养法。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倡导“学医宜看丹经”,对内丹炼化精气神之术有精审的阐述。

    道教气功养生学对武术气功的影响亦甚深。武术与气功结合,大盖始于元明。明清以来武术盛行的软气功,其源盖出于内家拳,内家拳出于武当山,据传乃道士张三丰所创。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说:“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今所传武当内家拳的定名、套路,皆取于道教。它以贵柔尚意为特点,要求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显然是把道教内炼的原则糅合到了武术中。今武术界所流传的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等,皆属内家拳的流衍,皆以站桩为基本功,实属气功动功,又是上乘技击术。明清以来,武术界普遍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把武术与气功结合在一起,这多分是内家拳影响的结果。晚近武术家万籁声的《武术阐宗》中,论述精气神的炼化,其说即源出于道教内丹。

    道教气功与民间气功亦互相影响而发展。道教气功炼养术,本来多有取于民间,而民间气功,亦难免受道教的影响。一类道教气功术流传到民间,又变成民间气功,至今流传的民间气功中,即不乏此类。

    道教气功还与印度教瑜伽有交流关系。印度教的引导、按摩等术,曾被道教所吸收,道教气功,亦可能翻越世界屋脊而远流于印度。印度密教传说:一千五百年前,有华人塔哈乌江至孟加拉一带传授中国密宗(指道教功夫),印度密教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等,皆称其“支那功”传自中国。印度教密教诃陀瑜伽的修炼方法、三脉六轮的位置功用,及关于修炼所达到的功果之说,与道教内丹甚多相近,而诃陀瑜伽的盛行,恰与中国内丹的盛行同步,皆在公元十世纪以后,两者很可能曾有过交流。诃陀瑜伽被佛教密宗吸收,流传于西藏。近代至内地传授密宗的藏蒙金刚上师,颇有和会密宗气脉点修法与道教内丹精气神说者。

    中华气功主要在道教中流传发展的时代虽已过去,但道教气功学遗产的精华,绝不会被现代气功所轻弃。在当今气功界所公认的中华传统气功六大家(佛、道、儒、医、武术、民间)中,道教气功学的内容最为庞杂,著述最为宏富,方法最多,理论的精深系统,也只有佛教禅定不可相轩轾。气功界从锻炼身心及人体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正在对道教气功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发扬。道教气功的影响,深深渗透于现代气功。当代流行气功中,以源出道教及与道教有渊源关系者为最多,道教的各种气功法门,几乎都有人实践发扬,或经发行而面目一新,进入气功百花园。道教的气功理论,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气与精气神说等,被从唯物论的立场批判地继承,成为现代气功学的基本理论骨架。“意守”、“入静”、“周天”、“胎息”、“丹田”、“勿忘勿助”、“走火入魔”等一大批道教气功术语,成为现代气功学的常用语。六字气、运气攻病、发气治病等道教气功疗法,脱离了宗教的束缚,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将会更多地造福于人类。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22:5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