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郎中《门外妄语》经典语录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1:21: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无根树  


     读经在古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今天却变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讨论的起点不是少年启蒙读不读经,而是讨论代表最高学历的博士可不可以不读经,这近乎荒诞然而却千真万确,想来认认真真读经也是不太远的事。
  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在我们的经典里面。佛经道藏儒学,传统的经典给我们提示太多太多,而我们无动于衷,相信西方彼岸给我们的解释,相信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相信名利能解决我们自身所有的问题。

   当发现很多问题在经典里面能找到究竟时,才发现生而为人的自豪,生而为中国人的自豪,生而能读经典的自豪。

   读经典,于自己是解读生命的苦痛,接近人生,触摸真相。

  春风在经典里,不仅有春风,还有明月高悬,黑夜里,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世界并不真实,真实的只是你的感受。有一天读历史,突然发觉历史并不真实,真实的也只是你的感受。

  如果在古代,我们说,我们网上见,古人也一头雾水,估计会认为到湖边结网相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步子是一步步迈出来的。

  知难而进总比盲目乐观好。

  如果您知道鸡蛋好吃,何必问生这只鸡蛋的老母鸡。

  偶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的一句:、“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读起来脸上一红,心头一跳。传统文化至精至微,像我辈驽钝,末流资质,如何承传得了?师父又怎么会找如此驽钝的徒弟。扪心自问,自己是这块料吗?

  这是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心很难放得下一缕清香几本书,也很难静下心来做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到影子的事。环顾左右,第一个念头是钱,第二个念头还是钱,第三个念头还是钱,大都把心思花在营生物质去了。

  缅想古代,第一流的人醉心佛道儒,向往的不是杀鸡取卵的功利,而是传之后世的功德。欲望的追赶使我们迷于周围的五光十色,徜徉于酒吧,取乐于网络,闲聊于饭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的内心很贫瘠。

  我们容易以自己蒙蔽的眼光看世界,当你眼睛不被蒙蔽的时候才是真正见到世界的时候。

  你不能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开车去吧,信自己的中医,让别人去医院吧。

  “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返回一条路,一条承当的路,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承当,自己的事自己的负责,你要做的是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其他与你无关。

  溺水了我们怀着恐惧紧紧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碰到问题了我们闭着眼睛归咎于外在的东西,我们从来不追问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从来不反省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在煎熬般的等待中终于明白你必须学会承当,就好像一个孩子学步,不要害怕,你要明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代替你的双眼,也没有人能代替你的双脚。

  古人说读书明理,理是道,理就是智慧,一个人读了再多的书如果而明理也不是书呆子。

  因为生活我们发现种菜的人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养肉的人不敢吃自己养的肉,教书的不敢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医生不敢将自己的亲人送到医院

   ……

  这是一种悲哀。

   站在中医面前,时常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为了生活习医,还喜欢中医吗?如果中医只剩下钱,习医还有意义吗?

   宁愿站在门外,做一个听众,做一个痴心的听众。

  如果撇开手段与方法,中医和西医的初衷何尝不是救死扶伤,当它慢慢蜕化成惟利是图时,中医不是中医,西医也不是西医。

  让人断肠的草未必要人断肠,让人断肠的人未必要人断肠。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1-7-15 11:21:23 |只看该作者
无米炊

  2 楼 发表于:5/17/2011 8:39:16 AM  
    好文章!!!

      
无根树

3 楼 发表于:5/17/2011 5:39:36 PM  
    确实不错,建议师兄有时间看看二郎中的这篇连载,在民间中医网上发的。

      
好学不倦

4 楼 发表于:5/17/2011 7:18:27 PM  
    我也看过 二郎真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1-7-15 11:21:38 |只看该作者
相安
   着山路,坑坑洼洼,一踩一脚灰尘,一脚一个鞋印,回头看走过的路,看到曲曲折折的脚印,看到弯弯曲曲的小路。

   在还没有找到路的时候,你满怀希望,以为路是人走出来的,下步时却无路可走。你在彷徨,你在痛苦,究竟哪条路是你走的路。

   总有人提醒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走路的方向错了,怎样走也是南辕北辙,怎样走也是背道而驰,再认真也是徒费心力。

   慢慢地,你找到了自己的路,你觉得走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路上很多岔口,沉下心走自己的路比做什么要紧。你反复告诫自己“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点空”,告诫自己没有静下来的勇气和毅力,再好的师长再好的方向也没有用。

   当你把板凳坐冷了,有了可怜的一知半解又着魔了。

   在朋友面前,你爱喋喋不休诉说路上的风景,告诉沿途中你看到什么,有可人的草木,有可爱的青天白云……,你想用一杯水浇满一碗水,却忘记了自己不是一桶水,只是用一知半解的东西装了一小杯水。

   你那一杯水喜欢倒向旁人,喜欢给人家看病开方,如果那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他们信西医,你会一天到晚跟人倒水,跟家人说中医怎么好,中药怎么有效。如果他们听了,你很高兴,如果他们不听,你觉得他们是一群无可救药的蠢物,你是拯救家人的救世主。

   杯里的水不断抱怨,这个世界怎么如此黑暗,怎么都是井底之蛙,杯里的水奔走狂呼,请大海容纳这杯水,请世界喝这一杯水,请井底之蛙张开眼睛看看这杯水如何博大,如何精深,你忘记了,你只是一杯水。

   抱怨的时候,你只知道中医的好,却不知中医的难,你知道人世的险,却不知人心的险。这时候,这是一杯证明自己的水,那杯水是医魔。

   你可以安慰自己说魔者磨也,这是必须的历程,回过头来你更多是执着于一点的无知,在这条路上你可以走得很远,也可以走得很短,短得刚迈脚就已经错了。

   有一天,你的胆子越来越小,再也不敢看病,也再也不轻易说旁人说起中医,只是低下头,沉下心思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其他好像跟你无关。

   后来,你听说相濡以沫,相安为道,你自己也跟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开车去吧,信自己的中医,让别人去医院吧。

   没有最好的路,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没有哪位圣贤不好好走自己的路却让人走以为最好的路,更没有哪位圣贤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无根树

6 楼 发表于:6/9/2011 12:10:42 PM  
    吃饭
   小时候跟人见面了,大人们总爱问吃饭了没有。真搞不懂为什么爱问这个,有时候吃饱了,连忙摸着肚皮说,吃饱了,吃饱了,这时候问话的大人们笑笑,露出赞许的目光。

   有时候不知天高地厚,肚子瘪瘪的没吃饱就真说还没吃,还没等对方应话过来,父母就扔来一句话,就知道吃,就知道吃,一个巴掌也过来了。

   同样是问吃饭,小小的脑瓜搞不清楚区别怎么这样大,不过总清楚一件事,回答吃了不会挨骂,回答吃了不会挨打,不过回答吃了会挨饿。挨饿是经常的事,你不回答或者回答吃了的时候。

   肚子里的乾坤真大,慢慢懂得了问吃饭的意思,话里的乾坤更大,一句话言此意彼,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内容。

   没到吃饭的时候,漫山遍野乱走,快要吃饭的时候,母亲站在门口大声吼吃饭了,声音高亢似乎又穿透力,能穿越山间小河,还有只有玩耍念头的孩子。

   玩的小伙伴中,再大一群人,都能从声音里分清这是谁叫吃饭的声音。如果这时候假装没听见挨饿是肯定的,如果回答不吃了可能再也不会听见第二句叫吃饭的声音。大人们总有这样的信条,肚子饿了自己会找东西吃。大人们总说,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吃饭这样大的事自己不关心谁关心呢?

   饭桌上,如果筷子没抓好,另外一双筷子会横扫过来,手指发麻,发麻的时候还要紧紧抓住筷子。父亲教训道,吃饭筷子要抓好,不抓好没家教。小小的心里想,吃饭大事,吃饭也是麻烦事,每当见到父亲总要把筷子抓得好好的。

   吃饭的时候还要把嘴巴闭上,父亲说,嘴可以说可以吃,但不可以一边说一边吃,要不吃饭,要不说话,不是双项选择题,而是单项选择题。

   当把筷子抓稳学会做单项选择题躲开大人目光的时候却发现吃饭真是麻烦事。

   小时候没有东西吃,见到可以吃的东西都可以吃,不挑不选是因为没有东西可挑可选。有东西吃的时候却为吃什么而伤透了脑筋。

   皱纹慢慢堆满脸上的母亲总是叹气明天吃吃什么,看报纸的父亲每天都发现哪种食物有什么毒素,还有不被曝光不为人知伤害人体的脏东西,应酬的朋友每次都抱怨吃着别人叫好的东西自己却不想吃。

   吃饭的问题真大,吃饭的问题真麻烦。长大的时候看到一则禅宗公案,更感吃饭问题真大,吃饭的问题真麻烦。

   有问慧海禅师如何用功,禅师答,饥来就吃饭,困来就睡觉。再问与天下人有何不同,禅师说,一般人吃饭不能好好吃,一般人睡觉也不能好好睡。

   我们想着吃,吃着想,想着睡,睡着想,我们却不能好好吃,我们却不能好好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11-7-15 11:21:55 |只看该作者
无米炊

  7 楼 发表于:6/9/2011 3:59:58 PM  
    人心
   《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朋友认真说,这是圈套,理由很简单,很多治国平天下者根本就没有做到修身齐家,而这种修为途径让我们误认为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跟齐家都做到了才能治国平天下。其实他们根本没做到,甚至修身齐家的修为还不及一般人。

   回答不上这句话,事实上确实如此,越是偏执越成功,越是恶劣越流行,见风使舵者总是得心应手,阿谀奉承者总是左右逢源,治国平天下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齐家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大学者,大人之道也,或者这是另外一条路?

   后来读经,发现我们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真实,往往是想象的世界。小时候不知天高地厚也就认为世界只在自己的手中,所见所触都是亲人朋友;在学校受教育的时候,世界无限延伸,获得世界的方式是学习;恋爱的时候,世界只有两个人……

   你的心装着什么,世界也是什么,世界因为你的心而色彩斑斓,色彩斑斓可能本不是世界,只因为我们的心得了病而看到的花花世界,就好像佛陀说,如果你眼睛得了眼病你看到的将是不一样的世界。众生因业力不同看到不同的东西。

   渐渐明白,我们容易以自己蒙蔽的眼光看世界,当你眼睛不被蒙蔽的时候才是真正见到世界的时候。

   佛说佛看众生众生皆是佛,众生看佛佛还是众生,世界没改变,改变的是你出发的立足点,你观察世界的双眼,还有你看待世界的心。“仁者见之谓之仁”,当你用“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是世界全都是“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当你用智慧的眼光打量世界时这个世界业全都是“智”……

   什么样的眼光看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心眼也看什么样的人。

   回过头来,如果你的心是圈套,世界全是圈套,圣人之教也是圈套,在这个圈套的世界里,治国平天下根本不是靠而自身品德的修为而更多是靠心恨手辣的圈套达到。

   你并不能改变别人,也没法改变别人的世界,更加无法改变许多人认为如此的世界,自己的困惑只是这个被认为的世界的延伸,你无法体认另外一个世界,在两边行走的时候双脚无法行走。

   一位先生说了一句回味无穷的话:当你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接过来,当你错了,世界也就错了。

   你不能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没有人说,你可以改变别人,你可以改变世界。

  

  

     

无米炊

  8 楼 发表于:6/9/2011 4:01:42 PM  
    超越
   看到好文章,总期望自己能写一手好文字,越是学习越是写不好一手好文字,就好像越想端好一盘菜,手却不断地摇晃。

   有一天,对文字完全失去兴趣了,不在乎自己写,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拿过来的时候却轻了。

   习医的时候,总期望自己有一个好医术,越是学习越是医不好病,就好像要做一件事,这件事看到了却做不到。

   有一天,对医术失去了兴趣,不在乎自己怎么学,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看起病来的时候却好了。

   当一件事被超越了,他回到事情本来的面目,就这样,你又何必去动心动力呢。惋惜的是,自己天热的时候道天凉好个秋,有兴趣的时候却说无所谓。

   学佛修道的人总爱跟人家说一句,我看破了,看透了,不想理这个人这件事了。听起来很看破。

   这句话仔细推敲起来确实很破,这不是看破,这是生闷气,自以为是躲在一旁自认为高人一等,沾沾自喜。有时候真的不明白什么叫看破。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师父收了七个徒弟,师父想试试他们的定力,叫年轻的女子去试试,结果第七个弟子没有动心,师父很惊讶地问,别人不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徒弟说,这样女子见多了。

   好像是笑话,我们说的放下看破或许是一种境界,如果你有十块钱你不会在乎一分钱,如果你有一百块钱你不会在乎一角钱,如果你有一千块钱你不会在乎一块钱……

   平常说的放下,或许就是有了洞察真相的能力之后的淡然,不在乎功名富贵这样的一分钱、一角钱和一分钱。

   而我们的放下是,我们得不到一分钱我们说不稀罕臭钱,我们得不到十块钱我们说钱财如粪土,我们得不到一百块钱的时候说人家穷得只剩下钱了,我们得不到一千块钱的时候说我们已经放下看破了。

   这样的笑话经常出现,于是自己选择宁愿做一个真小人,也不要做这种说放下看破的伪君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1-7-15 11:22:09 |只看该作者
无米炊

  9 楼 发表于:6/9/2011 4:03:14 PM  
    、门外
   小时候看到卖花的人,心里想,卖花的人心中一定美丽与温柔,不美丽不温柔怎么能卖如此美丽可人的花呢?

   还是小时候,看到喂猪牵牛的人,心里想,人们肯定有爱心喜欢这些动物,没有爱心不喜欢怎么去喂养动物们呢?

   依然是小时候,喜欢上看书,在小脑袋里想象,开书店卖书的人肯定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怎么开书店卖书呢?

   有一天,看到卖花的人把成捆成捆的花像垃圾一样丢弃在路边,问问怎么回事,回答是卖不出去,堆在店里浪费地方。

   这么美丽可人的花就丢弃在路边。

   到年三十的时候,看到了喂猪的人拉着嗷嗷的猪往外赶,声音如此凄凉,问起了大人说,大人说,过年了,我们要宰猪。

   猪去了宰猪肠,进到我们肚子里。

   终于有一天,看到了满眼的图书,四处堆放,杂乱无章,任意扔掷,像丢掉手里的垃圾,心里隐隐作痛,如果喜欢书的人会如此吗?

   这么好的书就这样像堆成山的垃圾。

   ……

   慢慢长大了,明白了我们养花养动物读书有时候不是为了兴趣,只是因为生活。

   因为生活我们发现种菜的人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养肉的人不敢吃自己养的肉,教书的不敢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医生不敢将自己的亲人送到医院

   ……

   这是一种悲哀。

   站在中医面前,时常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为了生活习医,还喜欢中医吗?如果中医只剩下钱,习医还有意义吗?

   宁愿站在门外,做一个听众,做一个痴心的听众。

  

     

无米炊

  10 楼 发表于:6/9/2011 4:05:54 PM  
    术道
   老大授医依然别样。

   不能问方。如果碰着一个病去问老大,这个病用什么方,马上土头土脸回来。反复强调地一句话,中医只有辩证,不能拿偏方专方去治病。

   不能问病。如果还是碰着一个病去问老大,这个病怎么治,也是马上土头土脸回来,反复说明的是,只教医理医道,医理医道懂了,一切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能问方,也不能问病,更加不用说治病。老大把来看病的人拒之门外,毫不留情。不知什么原因,也没有问什么原因,老大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像老大有老大活法,我们学不到,我们也很难理解得到。

   慢慢地心境多多少少能接近老大,可老大在心中仍然是个谜语。只知道一个懂医会医不治病的老大年轻的时候看过病,后来授课不看病。如果拖着病蔫蔫的身体想着让老大治,这不是土头土脸的问题,而是立场有问题,这是来习医的吗?

   余下来的选择,只能习医,只能读书,读的还是最枯燥的医理。道理懂了,也只是自己去辩证,自己去临床,自己去处理,自己去承担。

   这是哪一门教法?心中偷偷地问,难道古人就这样教人的吗?心中起了疑问却无处说。

   老大似乎看懂了这种心思,只是说,你们要学的就是常识的东西,大道的东西,道多心明,术多心累。

   这种疑问积聚在心里几年没有打开,总是问自己,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医?好像遥遥无止期。

   有一天,朋友们聚在一起,说起学医,起哄着说把脉,刷地脸红起来,学医几年,只知道脉象,知道脉象何以如此却从来没有去摸脉。

   窘迫地拿起朋友的手摸起脉来,结合着医理推测尝试着说,居然说对了。再去把更多的脉,也是八九不离十,不经意之间学会了把脉。没有人手把手教,就这样会了,惊奇地看着自己的手。起初认为无用的医理医道却是无用之大用。

   有一天,家里人生病了,说起来自己学医,硬着头皮看病,迎来疑问的目光。一个病过来,分不清东南西北,没有老大在,心里慌失失,贸贸然开了方,服了方之后心里七上八下,又居然对了。

   再去接触更多的病,很多是没有见过的病,依教诲自圆其说,一意孤行,依理而行,遵道而为,居然幸中。莫名其妙地会了,惊奇地看着自己的双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23:4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