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4-11-18
- 最后登录
- 2016-10-18
- 在线时间
- 123 小时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36
- 帖子
- 433
- 精华
- 0
- UID
- 2073
 
|
本帖最后由 德明中医 于 2015-1-6 20:56 编辑
德明中医入会申请佳文选录系列(二) 《气学中医学习感悟 》 文:如璋
对于“中医”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我一直非常想要真正接近它,掌握它,却发现是件极其难的事情。直到遇到气学中医,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
本以为考进中医院校学习,能够真正学到中医,但随着我逐渐了解到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各方面,从中虽然不能说不能学到中医,但是感觉离我所真正渴望学习到的中医很不同,又感觉有太多需要学的,却不知从何学起。
这个看法可能与我从小受到的思想环境的影响有关。由于家庭里佛学有一定的信仰,父亲对传统文化一直很感兴趣,所以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类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对传统文化的东西非常感兴趣,甚至一些思想性的东西已经深入了“骨髓”里,做很多事情都会选择不离开这些原则。对中医的的认识,一开始也是受父亲的影响较多,主要是看法是: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要真正学习中医必然是要对整个传统文化有整体的学习和认识,并且修身践行,不仅仅是“才”方面地不断提升,更是需要“德”方面的同时提升。
而真正学习中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初学中医的现阶段,出现了一个迷茫期。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本,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这个之上的,所以掌握经典后再梳理诸家的观点,就可以凭借自己所建立的比较正确的“底子”判别出其中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进而更好地博采众长。但摆在眼前的事实却是,我们是处于文革后的一代,文化断层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从小没有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又无老师指点,又非天资聪颖,根本无法直接透过古人的文字去学习经典。倘若取其便,从近代诸家进行学习,在没有一个基本的判别能力的时候,容易走错路,况且诸家可能会受到自己所在环境的局限从而在中医的认识上面深度各有不同,从近代学起会出现这种问题。
直到通过学校的一个中医社团,有幸认识到直系的小毕、小安师姐,经她们推荐,接触到了“气学中医”,让我仿佛看到了真正的中医。
气学中医基于一个最基本的世界观:神-气-形,这与佛家的相类似,所以我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琢磨便很认同。这和我之前所阅读到的中医相关书籍包括教材所看到的很不同,但是很符合我原先所认同的世界观。
“气学中医”认为,中医是主要在气的层面上对病人进行治疗,有时甚至会涉及到神的层次。关于这点,与我之前所看过并且比较认同的一本书《内证观察笔记》相对比,我觉得两者所讲的气是一个东西,不过气学中医并没有很玄乎地说是内证观察到的,后者则是说通过内证可以直接观察到。两者都是对宇宙真相的一种实际描述。
而关于神可统气,气可化形这点,我也很认同。曾经看过《刘有生演讲录》,里面列举了许多案例,都是由于一个人的性格偏颇,做出一系列事情,因宇宙的运行规律,产生了难以用药物治愈的疾病,刘老则是通过讲病,让人改过自新,从而彻底除掉了疾病。这个则是活生生的神如何影响到形的例子,包括我个人在生活中的体验以及反思,发现的确如刘老所说,故我对此理念深信不疑。
气学中医,则主要在气的层面上,对经典进行理解、对中医的各种概念进行阐述、对疾病的认识和解决,不仅仅能够非常合理地进行解释,同时能够让整个理论非常贯通,并且处处不离“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遵循宇宙中最基本的由盛转衰不断兴替、万物平衡却又不断在动态转化的规律。
当然,这是一种整体观。将许多事物都看成一团气,从而更好地去把握住大方向,和气机上出现的本质的问题,然后再有侧重地进行分析治疗。
从气机这个层面去理解中医的很多概念,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五行,为气机升降开合调,经络循行为气的运行、穴位乃气聚之地等等。以“一气”一以贯之,许多道理便显得通透连贯而简单。
而气学中医亦不离处处扶正,不因驱邪而忘记根本的人本身的正气。从其对中药的基本看法,上品药养气血、中品要调气血、下品药伤气血,药分君子、小人,小人之药不宜单用多用,以及处方的10大原则不离中正平和可以看出。
在与德明中医的学员交流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气学中医是教授你一种古人的思维模式,一旦掌握后,阅读经典便不会显得如此之困难,而不是仅仅恶补古文突破古文的障碍能够达到的一种程度。这点也是我以前完全没有想到的,经过点拨才恍然大悟。
现在,虽然仅仅是看完了《中医基础理论》,自己已经确认气学中医是真正的中医,能够在学医之路上遇此,觉得万幸。非常希望能加入德明中医,在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的团体里更进一步的学习,一则是在中医本身的学习方面的提升,二则是对整个传统文化有个更深入的学习并且践行。或许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点夸大,但是至少的初心如此,希望能尽己之力去践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