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明中医入会申请佳文选录(四) 小川

[复制链接]

130

主题

1

好友

36

积分

德明会员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 08:49: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德明中医 于 2015-6-2 08:20 编辑

德明中医入会申请佳文选录(四)

《气学中医感悟》
文:小川

     气学中医,在接触它之前,我对中医的理解是停留在那些绕来绕去的中基、中诊上面的名词圈子里的,肝阳上亢、肝脾不和、心火旺、胃家实……且不论我是否真的能够理解它们,但当这学期我将气学中医之《中医基础理论》看完之后,才明白之前的学习确实是有隔靴搔痒之苦。因为对中医的爱好,高考之后选择了中医专业,也包含一些成绩局限的因素在里面吧,也曾担心过中西医结合的专业是否会影响自己对于中医的学习,不过后来明白,学医诚然是毕生精诚致志,而中医更是如此,同时除了院校之内的课程,更应去接触民间传统(或者说更为淳朴)的中医。由于大学的前两年在西医院校学习未有中医课程,抱着想先行接触中医的心态,翻阅过《中基》、《中诊》、《走近中医》、《思考中医》、《开启中医运气之门》之类的一些书籍,在我看来阅读这些书籍不能说是没有益处,至少让我一个门外汉知道了中医有什么。但是随着了解到的内容的增加,这些“有什么”就好比“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纷杂凌乱,不但阻碍了我积极主动去了解中医,同时也让我更加迷惑中医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中医,中国的医术,应该是与其传统文化相溶相生的,这与东方这块土地几千年来,感性、感而遂通、天地人流转相通的秉性不无关系。如果硬是要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去规范它、理解它、获取它,如同院校教材上教条的、机械化的知识内容,其实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了。


     机缘巧合在同一个社团、也是同专业的灿锋的推荐之下,我开始接触气学中医,现在也已把教材一和三看完。总而论之,我的感受:把以往对中医的认知打碎之后重新建立起了一套认知。我认同且相信气学中医这样的理论,它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一气盈缩流转,大则囊括其天地宇宙;小则显现于草木禽兽,无处不在而处处不同。气学不止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不然万物之间不会有情愫、不会有“心有灵犀”、亦不会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感受。一气之中包含阴阳、亦包含升降开阖调。一气之于人身,一气呵成的将脏腑经络以及理法方药融会贯通、让人易于理解知晓,也令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人身秉正气而存,中正中庸,治病除疾之道亦应不失偏颇,且治病救人时心中立意也应该正直存善,不作他想。


     对于学习气学中医,不能列举其一二三四来证明我会去如何学好它。气学中医,本身就有其天人合一、感而遂通万物的特性,“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我,或许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受这虽日渐落寞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熏陶,且不论资质如何,至少更易去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通过了解、学习古人行文的方式从而更好的对中医经典进行学习。对于我自身学习的决心来说,就如记录医生的小说《心术》中所说,医者最重要的东西不过与“信、望、爱”,身体力行坚持的信念、不忘初衷执着的希望以及拯救人于小疾或危难之间的仁爱之心。大道不繁,大道至简。而对比今人逆阴阳生长收藏的生活劳作,或殚精竭虑,或郁而不发,更觉神气文化(气学中医)不是空泛之物,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志向应如天,秉清朗之气之气而自强不息;行事应象地,容万物清浊而运转不止。《系辞》上有这样的话,大千老师讲课时也曾引用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于圣人同忧。”这也是我的志向,“鼓万物而不于圣人同忧”,纵并非天资聪慧之人,也希望能掌握其一二,然后在这华夏大地上传承下去,有如春雨,润物无声。希望能够有幸地加入德明中医,与一帮志同道合之人相互学习、传承中医,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中医,同时也为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而来,再则则是想践行自己学习中医的初衷。希望自己在这样一个团体中能脚踏实地,积跬步而至千里,不负初衷。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130

主题

1

好友

36

积分

德明会员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15-1-23 19:13:31 |只看该作者
●德明早读本:
《周易·系辞上》(节选)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2 07:3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