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魏承思先生《现生说法看佛教》摘录》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好友

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1:04: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nh_wzg  1 楼 发表于:3/12/2011 2:23:50 PM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0nt3o.html

  南师为魏承思先生《现生说法看佛教》作序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1-12 16:43:13)

  转载

  标签:

  魏承思

  现生说法看佛教

  释迦牟尼

  大智度论

  南怀瑾

  杂谈

   分类: 太湖大学堂

  南师为魏承思先生《现生说法看佛教》作序

  【前为魏承思先生,后为南师】

  

  我自一九八八年由美国首返中国,寄迹香江,旋因香港佛教图书馆何泽霖居士之恳邀,初在佛教图书馆对内部少数人士开讲《解深密经》“奢摩他及毗钵舍那”两品。嗣后因人介绍,得见魏承思,是时彼方适任《明报》主笔,英姿焕发,谈笑风生,似有南宋儒者吕东莱论议之慨,并具陈同甫豪迈之气。但因初识,惜其未纯而不敢言。人有告我,承思耽酒,且于酒酣耳热之余,肆酒骂座,口无遮拦,故人多忌之。而我平生爱才成癖,笑谓古人有言:由来名士多耽酒,未有神仙不读书。当时实也不知承思潜修佛学,且常为人捉刀代笔,而人所不知。

  

  此后,承思每于工余之暇,常有往来,并为晚餐座上之客,渐受我等喜于禅坐之习染,我也等视其为一般时髦学佛者之酬应,其未必真有佛法修证之诚也。旋而渐知,承思乃书香后裔,其兄也深涉佛教,并茹素念佛,不染尘扰,实感大奇!岂魏氏兄弟犹如世亲、无着昆仲之遗风乎?

  

  去岁,我约承思来太湖大学堂任职,共襄宏扬中国文化事业。不料承思于朝晚之际,每进禅堂与众共修禅寂,似非偶然戏论之行,心实异之。今年春间,承思忽以其所著《一般知识分子看佛教》之书稿示我,请予鉴证。初我接稿之时,意谓其年过知命,当其少壮之时,则为“浮沉宦海如鸥鸟”,而其仍然有“生死书虫如蠹鱼”之癖,此着应如一般泛知佛学者之自我抒情之作乎?后经开阅,方知其有翻悟佛法重在真修实证之旨,甚为助喜,即望其改正原蓍书名为《现生说法看佛教》最为恰当。承思乃浙人,今有如此发心,其犹如洞山良价禅师之诗谓“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未尽,更向乱峰深处啼”之意乎?

  

  我自憾平生不文,每有舒铁云诗云“平生耻作公家语,但为花神撰寿言”之感。然今则特为承思写此小序,并为其题写书名,以志此时此事之因缘也。

  即二零零九年六月下旬岁次己丑夏至

  南怀瑾

  时年九十二岁

  

  魏承思先生《现生说法看佛教》摘录

  

  1.礼佛是学习佛的光明智慧,虽然佛教徒也拜佛像,但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没有佛像并不重要,在没有佛像下礼佛也一样虔诚。这就是所谓“无相”。

  2.佛不是在帮助一个人长生不老,而是要他看出生命的真实现象,发现它的圆满意义。佛也不教人变贫为富,化逆为顺,而是教人面对厄运时如何超脱,陷入困境时如何自处。当然也启发我们在顺境中,应当如何作有智慧的回应。

  3.解决心理问题必须从心中发现希望,才能挣脱泥沼。

  4.佛法是指佛陀解释的宇宙生命之真谛。佛陀则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发现这一真谛的第一人。佛教则是指追求佛法的一种实践活动,包括对佛法、佛和僧的信仰。

  5.没有佛教,也就没有魏晋六朝以来异彩缤纷的中国古代文明。

  6.学佛的心灵道路就是要让自己除去无明,实现我们本来就拥有的完美。

  7.目前,全世界佛教徒七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

  8.现代文明的三大失衡:重物质、轻精神。重科学、轻人文。重竞争、轻和谐。

  9.佛教以“无常”、“无我”理论否定了人们对物质的执著追求,认为所有的物质存在都是有限的、虚幻不实的,从而引导人们转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10.佛教通过戒、定、慧三学帮助人们把自己的心调适得非常安详,希望人类能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

  11.在喧嚣嘈杂的现代生活里,佛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充满生命之喜悦的“精神公园”。

  12.佛陀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在涅槃寂静中获得无边的欢乐与永恒的幸福。

  13.人们服从于佛的说教,服从于佛教的戒律,并不是服从于一种权利、一种限制,而是服从于自己的本性。

  14.佛教作为一种人生宗教,一种人生哲学,具有超乎西方宗教之上的优势,更能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15.按照佛教缘起理论,一切现实存在的东西包括人生在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我们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只有认识它,转变它,即“转染成净、转凡成圣”,找到生命的落脚点。

  16.所谓转染成净,就是说人类的自性即佛性,不是要从外界去找一个叫佛的东西,安放到自己的心里去。只是本来存在的佛性被污染了,只要拭去污染本性的种种烦恼,使它清净透亮,人们就能见到自己的佛性了,也就觉悟成佛了。

  17.修行重在醒迷启愚,自我求得觉悟,并不一定要独处幽栖,潜形山谷,绝迹人间,杜绝交往。

  ------

  

  18.我们要辩伪存真,识别何为佛教正法,就必须了解佛教创立和发展的历史。

  19.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六世纪时,由释迦牟尼在印度次大陆上创立的。释迦牟尼即我们熟悉的如来佛。其实,他不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一个人生的求索者。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创立佛教后,正式被称为“佛陀”。佛陀在古印度语种是“觉悟者”的意思。

  20.我国汉族地区和日本等国的佛教徒于旧历四月初八举行浴佛节,就是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受南传佛教影响的傣族和东南亚地区佛教徒则把佛诞日定在清明节后十天,并且发展为“泼水节”的传统节日。

  21.释迦牟尼成道日,汉地佛教定为旧历十二月初八,即“蜡八”。那棵毕钵罗树,因为释迦牟尼坐在树下成佛的缘故,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的意思。

  22.佛教所说的三宝:一是佛宝,释迦牟尼佛事佛教的创始人,当然是佛。二是法宝,指佛说的法,包括各种教理、教规等。三是僧宝,广义而言是指佛的出家弟子组成的僧团,即僧伽,一般需四人以上。狭义而言是指已觉悟的圣贤僧众。

  23.西汉末年,佛教便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缓缓踏上了古老的中国大地。从此,它在异质文化的中国传播开来,并逐渐发展为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

  24.三国西晋时期,佛教开始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

  25.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26.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阶段。

  27.《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的一部全书,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28.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禅“为何物。许多人将禅宗和佛教并提,以为禅宗是独立于佛教以外的另一种宗教。其实不然,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大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禅宗以大彻大悟为宗旨,以禅定为重要的修行方法。

  29、禅宗最上乘的特点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唯求证悟,不求知解。这种禅法因注重心心相印、祖师相承,故称祖师禅。菩提达摩所传就是这门禅法,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禅宗。

  30.禅宗既反对只注重经典阐释的经院学风,也不赞成枯坐苦修,而是提倡随时随处地发掘和体会自己本然具备的觉悟心性,在行、住、坐、卧,甚至“拉屎撒尿,穿衣吃饭”等平常生活中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主张“平常心是道”,从而形成了一种随缘任运、逍遥豁达的人生态度。

  ------

  

  31.佛教的人生哲学是以释迦牟尼提出的、后人加以发挥的“四谛”为核心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苦”是说人生的痛苦“集”是说痛苦的原因 “灭”是说痛苦的消灭,是佛教追求的人生目标;“道”是说消灭痛苦,求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其中,苦谛是佛教人生哲学的始点和基石。

  32.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不仅是皮肉之苦,而且还有历尽社会的苦难。分为:两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等说法,甚至还有一百一十种苦之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

  33.据《大智度论》说,苦有内外两种。内苦之一为身苦,如种种疾病缠身之苦;内苦之二为心苦,指烦恼、忧愁和妒忌等种种心理情感上的痛苦。外苦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灾祸。它也分两类:一类是有生命的众生对生命的侵害,如豺狼虎豹对生命的侵袭,也包括人类相互之间的战争;另一类属于自然的力量,如地震火灾,狂风暴雨等对生命的伤害。

  34.三苦是指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依据人们精神感受不同来区别的。苦苦即遭遇苦事而感觉痛苦,如饥寒交迫而产生的痛苦;坏苦即欢乐消逝。如富贵变贫贱、友人成仇敌而引起的痛苦;本来事物是迁流不息的,人们都指望它们永恒固定,故不可得,因此招致的痛苦则称为行苦。

  35.四苦指生、老、病、死。佛教经常把它们看做是根本的四苦。

  36.四苦合而为一,再增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取蕴苦,称为五苦。五取蕴苦是一切痛苦的汇合点。“蕴”是聚集之义,五蕴指色、受、想、行、识等五种现象,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色是物质;受是感觉;想是念头思维;行是内心的造作,一切心理和物理活动的动力;识是知觉,有了知和分别的作用。透过识蕴而知道色、受、想、行蕴的作用。“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联结在一球就产生种种贪欲,称为“五取蕴”。它既是生老病死等众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

  37.佛教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什么是快乐?解除了痛苦即是快乐,除此之外,并没有所谓的快乐。

  38.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诠释“十法界”,是把生命分为十种状态,其秩序由低到高分别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并不仅仅是指死后进入这种有差别的世界,而且也是从人类切实的经验中说抽象出来的十种存在状态,它们就在内在于每个人的自我之中,作为每个人生命的基础。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基础上才建立起不同的人格。

  39.地狱:是人受自我生命本来就有的魔性的冲动所支配的状态。

   饿鬼:是受欲望支配的状态。

   畜生:是在比自己强大的东西面前恐怖战栗的状态。

   阿修罗:是为好胜心和竞争力心所驱使的心理状态。

   人:是一种不仅自身保持心理上的宁静,而且与外界也和谐相处的境界。

   天:是欲望和荣辱心得到满足而充满快乐的状态,这也不过是刹那的幸福。

   声闻:是学习先哲的教导,知道永恒的真理而感到喜悦的状态。

   缘觉:是超越六道的中介,但它们都只是自己喜悦。

   菩萨界:人格或生命的基础是慈悲,是因利他而喜悦,自我的牢笼只有在承认他人和自己有同等价值时才会被打破,这时就可以说开始否定了自我,并已开始走向无限。

   佛的境界:已经穷尽宇宙和生命的终极真理,达到跟宇宙整个生命存在融为一体的境界。

  40.佛教对“苦”的阐述能给人启迪,因为至今还没有一种宗教和哲学能像它那样对“苦”作如此细微精到的分析。

  41.假如我们把“苦”看成是生命遇到的限制和阻碍,那么,这种限制和阻碍确实是普遍的。它反映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生命只能存在于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之内,但从生命内部却本能地生出一种力量(佛教称之为业力),不断尝试突破时空的限制。结果,每一次的突破,只不过是一种烦恼堕入另一种烦恼。

  

  42.佛通常把原因和条件称为因缘,把结果成为果报。

  43.佛教认为,命运是每个人自己往昔的业力所造成,而来世之命运又由今生行为所决定。

  44.“业”是行为的意思。做每一件事先有心理活动,即意业;然后发之口,为口业;表现于身体上的行动,为身业;合称“三业”。

  45.一个人的人生观具备了历史感,他的思想必然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再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束缚。他就会无畏地去揭露生活中一切虚伪、黑暗、丑恶的东西,执着地去追求真、善、美。

  46.“业”决定了人们的命运,那么造业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佛教的回答,是“惑”(或称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终止。而有生死轮回就有痛苦。

  47.众生烦恼,无穷无尽,佛经中有种种论述。如《俱舍论》认为,众生有十种根本烦恼,又称“十随眠”,即疑、无明、贪、嗔、慢、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48.《成唯识论》认为,众生有六种主要烦恼:贪、嗔、痴、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另外还有许多次要的派生烦恼,如忿、恨、恼、嫉、悭、诳、谄、无惭、无愧、不信(不守信用)、懈怠、放逸等。

  49.一切烦恼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贪、嗔、痴三大类,又称“三毒”,它们是烦恼的祸首。“贪”即贪欲,又称“爱”,但这里所说的爱是指贪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欲望,是人欲横流、欲壑难填的爱,而不是指人类的正常感情。“嗔”即嗔恨,表现在内心的叫怨、恨、妒忌,表现于行色的叫忿、诤、害、恼怒。“痴”即愚痴、无知,也称“无明”,就是不知善恶、不知因果、不知业报、不明事理、不知无常无我等佛教揭示的道理。“无明”(痴)决定了贪和嗔。由于迷惑、无知和不觉悟,使人们对事物产生爱欲和贪著,贪、嗔、慢、疑丛生,导致了贪求生命和繁殖生存的乐趣,导致了贪求财富、女色、权势和名望。因此,“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是人生痛苦的总根源。

  50.佛教在阐述业报轮回,生死流转的时候,又把人生过程划分为十二个环节,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这就是佛教的“十二缘起说”。具体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缘起像一串链条,互相依待,互生作用,说明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无明”是过去的烦恼,“行”是过去的业,“识”至“爱”是现在的果报,这是从过去到现在,前世到今生的一个循环。“爱”、“取”是现在的烦恼,“有”是现在的业,“生”、“老死”是未来的报,这是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受报,由受报而再生烦恼,再造业,再受报。如是因果循环,善恶苦乐,升趁起伏,无有穷尽。从根本上说,人生的痛苦是永恒的,绝对的。

  51.佛教认为,错误的人生道路是顺着十二缘起的流转,出生入死,迷误不觉。那么,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从断灭无明和爱、取上下功夫,因为它们是导致生死流转之苦的根本原因。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了一切的人,只是看到果报,终日惶惶,恐惧痛苦和灾难的来临。佛法却使人看到致苦的原因,时时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有致苦的自私和贪欲。因此,佛教认为,众生畏因,菩萨畏果、畏因还是畏果,是觉悟不觉悟的分界线。只有认识到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摆脱它的缠缚,不再被一切世俗尘境所迷惑,使心灵得到彻底解脱,这样才能从人生痛苦之中,从生死轮回流转之中永远地解脱出来。这种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叫做“涅槃”。

  52.许多人误解“涅槃” 就是死,以为佛教就是厌恶人生,追求死亡的宗教。其实不然。“涅槃”是梵语音译,在中国有时也译为“泥洹”。其意译,鸠摩罗什译为“灭”或“灭度”,是指灭苦,灭烦恼,灭生死因果,得到大解脱。玄奘则译为“圆寂”,意思是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

  53.大乘的龙树认为,涅槃和世间的本质是一致的、无差别的。因此,厌恶和离弃世间去追求什么涅槃,本身就堕入了无知,这样就永远不能真正达到涅槃境界。

  54.众生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正确认识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来面目),从而净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净化周围的环境,净化整个世界。世间一切现象是毕竟空,以空为实相,涅槃本性也是毕竟空,两者都空。由此可说,世间事物的实相就是涅槃的内容。人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就会对事物产生颠倒分别,而招致人生的无穷痛苦。相反,如果真正能够体会到一切事物本来和人们的主观执着无关,没有一般人的认识所勾画的那种实体,亦即体会到“空”,还事物以本来的寂静面目,也就达到了真正的涅槃。

  55.佛教所讲的“净”是无污染、无垢秽的意思。污染垢秽指的就是贪、嗔、痴等人生烦恼;洁净也就是人们思想得到净化,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20:53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