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页 > 养生疗疾 > 修身养性 > 转贴,修身养性品古人珍言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22:40: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阳子  1 楼 发表于:11/29/2009 7:05:59 PM  
     修身养性品古人珍言
    最近,看了一些古人关于谈论修身养性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的内容虽然距今可能有一千多年了,但其中所体现的关于如何修身养性的精华无处不在,今天饭后眠前读之,仍不失借鉴意义和趣味性、裨益性,特别是在越来越重视休养生息的现代文明社会,这些文章更如珍馐那样值得我们品味和珍藏。下面,就让大家和我一起来品味这些精华,丰富自己的内涵,加强自己的境界吧。

  一、“所谓修身在其心者:身有所忿违,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语出《礼记-大学》。整段话的意思可以归纳为:修身,在于端正意念。意念无法端正的原因有:内心怨恨和不满、恐惧、有所偏好和贪图、有所忧虑。

  (1)先说内心怨恨和不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大到工作交往,小到邻里关系,人与人之间都可能因误解、待遇不公或安排不得当而心生怨恨,产生不满情绪和心理。这样,由于心绪难平,一个人可能总是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者怨苍天、恨命运为什么对自己这样不公正,因此整天郁闷不得志,以致看什么都不顺眼、听什么都不顺耳,吃什么都不香甜,导致寝食难安,他的思想、他的意念又怎么能得到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也会失去,失去的历史更难再追索回来。所以说,人还是要往前看,不把什么都放在心上,你可能对别人在心底里存有芥蒂,别人也可能会看你也有毛病,与其这样,不如把人间一切恩怨都抛开,“心底无私天地宽”。

  (2)再来说恐惧和忧虑。由于一个人的处世行为和能力有限,再加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可能很大,因此存在着对自己未来前途在把握上的不确定性,比如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担心自己的工作可能会失去,诸如此类的这些想法也可能会让你无法安心于现有的生活状态,你的意念自然整日处在忧心忡忡之中,“行”与“神”也可能会分离,出现“貌似神离”的行为偏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存”,只要你具有将自己手头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力,你不仅会享受到工作上的充实和乐趣,其它的灾祸和麻烦事自然也会远离你而去。即使产生和出现了,你也不怕,因为此时的你已成熟得对一切都会应付自如。

  (3)再来说有所偏好和贪图。一个人有所喜好是正常的,但若发展到偏好甚至贪图就不好了。有所偏好,就失之公平,有讨好之嫌,有远近亲疏之嫌。这一点在人情关系上特别要注意。因为你有所偏好,别人就会“投其所好”,乘机钻你内心偏好上的空子。渔夫能钓到鱼,正是他知道鱼有喜好鱼饵的偏好,而可怜的鱼却不知在那鱼饵后面正隐藏着埋伏和杀机。

  “贪图”也是这样,有贪图钱财的,有贪图美色的,有贪图官位的,岂不知贪图的本质是占有和享受,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智慧、他能创造。占有或享受都无法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于贡献和奋斗。

  二、“君子贫穷而志、富贵而体恭不,安燕而血气不惰,劳昏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语出《荀子-修身》。意即:君子贫穷但志气不短,君子富贵但行为谦恭,君子安逸但精神不懈,君子疲倦但容貌不苟且,君子发怒不过分处罚别人,君子高兴不过分赏赐别人。

  (1)“君子贫穷,但志气不短”。一个人可能还不富裕还很穷困,但他的志向不应短浅,要在逆境中奋发有为,要研究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扎根于贫穷之中,立志改变贫穷面貌。这样的人才是令人佩服的人,才是会创出一番大业的人。

  (2)“君子富贵,但行为谦恭”。一个人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发展达到了富裕程度,但要在行为上体现出谦虚和恭敬。要想办法让身边更多的人共同富裕起来,团结和带领周围的人一道致富,这才是谦虚和恭敬的意义之所在。

  (3)“君子安逸,但精神不懈怠”。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讲求的是安静和稳定,在安泰中不断地发展。耽于安逸只能是懈怠不前。

  (4)“君子疲倦,但容貌不苟且”。一个人可 能会因为工作劳动而出现疲倦,要学会休息的方法,只有休息好了,状态才能调整恢复到最后,容貌上给人的也是一种精神焕发和神清气爽的印象。

  (5)“君子发怒,不过分处罚别人”。一个人发怒,是情绪控制不好的表现。一旦情绪失控,他可能就会以惩罚别人找到发泄。而事物都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处罚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处罚的限度,如果过分地处罚别人,可能会造成别人的逆反心理,对以后工作的开展相当不利。

  (6)“君子高兴,不过分赏赐别人”。与发怒时过分处罚别人不好一样,高兴时过分奖赏别人也不对。这样就会让属下的人觉得以后得看你的脸色行事了,造成他们有事不敢说,贻误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阳子

  2 楼 发表于:11/29/2009 7:08:11 PM  
    三、“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语出东汉王充《论衡-自记篇》,意为:“要忧患德行的不圆满,不要忧患爵位的不显贵。一个人地位的高低,是与他德行的修养程度有关系的。如果德行修养的不够,即使做到了一定的官位,也是难于处理日常事物的。因此,时时注意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如果你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不怕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
  四、“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方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语出《季氏篇》。意即: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有三个鉴诫:年轻时切莫贪恋女色,壮年时切忌蛮横好斗,年老时切戒保守满足。

  (1)“年轻时切莫贪恋女色”。一个人在其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长身体、强知识时期,这时期也要为日后事业如日中天打下稳固的基础。如果以为年轻时精力旺盛只把心思用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就会浪费了人生最值得珍惜的一段好时光,“待白发,徒增悲伤”。

  (2)“壮年时切忌蛮横好斗”。壮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的中坚和栋梁。这一时期如果蛮横不讲道理好与人争斗,就会招致伤病缠身,因为壮年时期是需要注意保健调理的时期,最应通达明理、意气深沉,成熟稳重。

  (3)“年老时切戒保守满足”。年老了,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加上事业已交付儿女,这时易于出现保守的心理和满足的心态。认为也辛苦了一生,该歇歇了,其实,“最美不过夕阳红”,发挥出你的余热,老年同志,“为霞尚满天”。

  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语出《老子-四十四章》。意即知道克服贪欲,能够避免羞辱,知道适当休息,不会疲惫劳顿。比照现如今因贪污腐败而身家名裂的贪官,“知足不辱”正是其也。人不能太忙,也不能太闲,忙里偷闲,适当地学会休息,就不会因劳顿而造成疲惫不堪、疲于应付。

  六、“儒者之学,修身为本,罔闻穷通,克己功夫,宁分老少?只求无黍所生,不负师友,在覆载中,有殊物而已。延平先生曰:‘爱身明道,修己俟时,不可一日忘于心。此其准的也。”语出清张履详《东宅约语》。意即:读书人的学问,以修养自身为根本,不问穷困与通达,在克制自我方面下功夫,难道还分老和小?只是求得无愧于自己的生命,不辜负老师和朋友,在天地当中,不同于人之外的万事万物罢了。延平先生说:“珍惜自我,明确大道,修养自己,善待时机,牢记于心而不能忘记。”这就是修身的准则。

  七、“困其身于衣食之计,暇则燕游,自谓恬淡寡过,不知其为贱大夫而已。”语出清代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正篇》。意即平时为衣食生计费心思,有时间就宴饮游乐,自以为是恬淡、宁静、少过失,却不知道这正是无为庸人的作为而已。

  八、“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绕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鸣,都是化机。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语自《菜根谭》。意即勤俭可以修养一个人廉洁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篱围绕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静中,容易领悟到天地之间的道理,即使鸟儿鸣啼,花开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机。能有一辈子快乐无愁的日子,这只不过是平凡人的福分,经历万种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一个伟人。

  总之,以上八条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珍言对于我们今天处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的人们来说,重读这些文论,可以猛然间发现有许多真知良言很值得我们去回味,仍然毫不过时需要我们去记取和研究与继承。让我们多从古人的人生智慧那里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和滋润我们自己的人生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05:4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