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页 > 养生疗疾 > 修身养性 > 转帖,养生养德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8 10:23: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阳子  1 楼 发表于:12/19/2009 4:01:32 PM  
     


养生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病患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

  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一百零二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愿意斤斤计较,常常患得患失,他们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米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纵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中医情志养生的精辟理论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阳子

  2 楼 发表于:12/19/2009 6:22:53 PM  
    养性养德---之养生
在调摄情志,倡导养生中,如何养性是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养性,又称养德,系专指道德修养的意思。

    孔子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说明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长寿。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对修身养生的具体内容作了补充和发挥。他提倡“不动心”,“寡欲”,“收心”,以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他身体力行,善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是指高尚的道德情操。孟子在当时是一位有道德之士,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他自己也活到了85岁。

    老子强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也有八十多岁的高寿。墨子的养德是言仁和义,主张“乐于助人”,要求助人不避贫贱,不避亲疏,不避远近。荀子则提出以治气养生;彭祖以修身自名;这些人均享高寿。

    《内经》把养德放在了养生的首位。如在书中的上古天真论里说: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动劳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诱惑他的心意,不论愚笨的,聪明的,贤能的,不肖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恐惧心理,可见他们都是符合养生道理的。到一百岁动作仍然一点也没有衰老现象,这是因为养生和养德结合的很好,保持了机体康健。

    唐孙思邈,有人考证他活了142岁,足见他在养德上是取得实效的。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他认为,如果不能活到百岁的人,主要是不注重道德修养,“所习不纯正”所致。他不但要求人们这样,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一生不为名利,隋文帝曾召他去任国子博士,唐太宗,唐高宗也先后召他入京,封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了,而专心于医学事业,在他七十多岁时,写下了《千金要方》,在百岁高龄时写下了《千金翼方》,在养生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那么,注重养性,为什么会使人健康长寿呢?这在《内经》中已经作了回答。书中说到一个人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规律进行。如此则形体健壮,精神饱满,形与神俱,便能尽终其天年。庄子在《达生篇》中也讲养德可以养气,可以养神,从而可以使形神不相离而得到长寿。后来还有医家讲到,不修人道,损伤元气,元气耗损,必然损寿。因此,养性,养德能养神,从而维护元气,使人长寿。而孔子的“仁者寿”是有很深医理在内的。

    怎样进行养性呢?概括起来有这样八个字:即性善,仁礼,知足,忍让。《养老奉亲书》中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也有养生家说到: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谦和辞让,敬人持已,免除忧患,不使形神受伤,可以延年。
收藏收藏0 微信微信

手机版|德明中医 ( 冀ICP备17012469号 )

GMT+8, 2025-5-14 05:46

回顶部